↑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①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中有相当大一部分属于技艺或手艺遗产,这类遗产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必须依托于传承人或手艺人才能存在。人都有生老病死,这是自然规律,谁都无法抗拒,所以,常有人去而技艺或手艺失传的情况发生。

②很多传承人或手艺人遇到的困难是收徒,找到一个称心如意的徒弟不容易,让徒弟把手艺或技艺学到手更不容易,而徒弟学成后,能不能坚守岗位不改行,仍是未知数。这背后有一个生存问题,对任何一个传承人或手艺人来说,不仅要吃饱,还要能养家,这便是鲁迅说的“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一门技艺和手艺如果不能保证这三个条件,即使有再高的价值,也很难得到切实的保护和传承。

③生产性保护的提出给技艺传承人或手艺人指出了一条生路。绝大多数技艺或手艺都是在生产活动中产生、发展、流传下来的,没有社会性消费的支持,单靠生产者个人的喜好和钟爱,很难维持其发展的可持续性。生产性保护固然不能走产业性开发的路子,不能损害传统技艺或手艺的核心价值,但也不能作茧自缚,单纯强调它的文化属性而否认它的商品属性。最近,北京市西城区采取建立“非遗”展示中心、家庭艺术馆的办法,给很多有技艺或手艺但不懂营销也没有销售渠道的人搭建一个平台,扩大他们的影响,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项目,喜欢“非遗”产品,培育“非遗”技艺或手艺的生存土壤,就很受传承人和手艺人欢迎。

④如今,人们对传统技艺和手艺的要求提高了,所以不仅要保持它的原汁原味,还要有创新和发展,才能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既然生产不自娱自乐,那么,研究、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就不是可有可无的。保留下来的技艺或手艺为什么能达到如此精湛的水平?难道不是与消费者长期互动,水涨船高的结果吗?保护和创新不一定对立、矛盾,创新可以让传统的技艺或手艺更精致,更有品质,更符合当代的审美和时尚潮流。此外,还要有非常漂亮、容易让人动心的包装。这一点,只要对比一下国内和国外旅游市场中的产品在细节方面的处理,就不难得出结论。

⑤说到底,保护和发展传统的技艺和手艺,非把更多年轻有为且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人吸引过来不可。而吸引这些年轻人,不能全靠所谓献身文化事业的精神,还要让他们看到,这些传统的技艺或手艺,同样能够给他们带来有尊严的生活。此外,留住年轻人,使他们安心于此,还要考虑如何给他们一种被社会认可的身份,因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实上,属于“非遗”的传统技艺或手艺,很难通过现代学校教育来完成传承,通常采取师徒之间口传心授的方式,因而很难纳入常规的社会评价体系,这对年轻的技艺传承人和手艺人不公平,往往导致他们“身在曹营心在汉”。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生产性保护”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生产性保护”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属于技艺或手艺的部分必须依托于传承人或手艺人才能存在并传承下去。

B.“生产性保护”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技艺传承人或手艺人通过生产来保护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C.“生产性保护”是指通过社会性消费的支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技艺或手艺在生产活动中发展、流传下来。

D.“生产性保护”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虽然不能只注重产业开发,但也不能否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品属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鲁迅说“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或手艺必须满足这三个条件,才能得到切实的保护和传承。

B.在保护“非遗”的过程中,政府要做的工作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搭建一个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项目,培育“非遗”技艺或手艺的生存土壤。

C.在对“非遗”进行生产性保护的过程中,要研究、了解消费者的需求,要与消费者长期互动,这样才能使传统的技艺或手艺更有品质。

D.只要让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年轻人看到,传统的技艺或手艺能够给他们带来有尊严的生活,就能吸引他们投身于保护和发展传统的技艺和手艺的活动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传承人或手艺人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常有人去而技艺或手艺失传的情况发生,因为很多传承人或手艺人很难收到将手艺或技艺传下去的徒弟。

B.北京市西城区采取的建立“非遗”展示中心、家庭艺术馆来扩大“非遗”影响的办法,具有重大的示范意义,完全可以在全国各地大范围推广,这必将改变“非遗”传承的现状。

C.保护“非遗”,并不意味着对“非遗”不能有丝毫的改动,一方面要保护它的原汁原味,一方面要有创新和发展。

D.属于“非遗”的传统技艺或手艺,很难通过现代学校教育来完成传承,因此国家有必要尽快为其建立一套特殊的评价体系。

高二语文现代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