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问题。(20分)

                        地 震

(1)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

(2)地球的结构就象鸡蛋,可分为三层。中心层是“蛋黄”——地核;中间是“蛋清”——地幔;外层是“蛋壳”——地壳。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和公转,同时地壳内部也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

(3)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它是由纵波和横波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震中区,纵波使地面上下颠动,横波使地面水平晃动。由于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衰减也较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衰减也较慢,因此离震中较远的地方,往往感觉不到上下跳动,但能感到水平晃动。

(4)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天然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它是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构造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90%以上。其次是由火山喷发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7%。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会产生地震,如岩洞崩塌(陷落地震)、大陨石冲击地面(陨石冲击地震)等。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5)地下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从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地方叫震中。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叫震源深度。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的地震为浅源地震,在70-300公里之间的地震为中源地震,超过300公里的地震为深源地震。震源深度最深的地震是1963年发生在印度尼西亚伊里安查亚省北部海域的5.8级地震,震源深度786公里。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6)地震本身的大小,用震级表示,根据地震时释放的弹性波能量大小来确定震级,我国一般采用里氏震级。通常把小于2.5级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级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震级每相差1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差约30倍。比如说,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30个6级地震,或相当于900个5级地震,震级相差0.1级,释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

(7)地震时一定点地面震动强弱的程度叫地震烈度。我国将地震烈度分为12度。

(8)震级与烈度,两者虽然都可反映地震的强弱,但含义并非一样。同一个地震,震级只有一个,但烈度却因地而异,不同的地方,烈度值不一样。例如,1990年2月10日,常熟太仓发生了5.1级地震,有人说在苏州是4级,在无锡是3级,这是错的。无论在何处,只能说常熟—太仓发生了5.1级地震,但这次地震,在太仓的沙溪镇地震烈度是6度,在苏州地震烈度是4度,在无锡地震烈度是3度。

(9)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对整个社会有着很大的影响。

1.仔细阅读(1)~(2)段,请用简洁的语言介绍地震形成的原因。(3分 )

地震原因是                                           

2.仔细阅读第(4)段,在下列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4分)

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        两大类。其中天然地震又分为        、           

         三大类。

3.下面句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4分)

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

4.选文第(8)自然段划线句子采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5分)

5.4月20日上午8时02分,我国四川雅安芦山县发生了里氏7.0级地震,震源13公里,震中距离成都100公里,距离重庆400多公里。地震发生之时,我们重庆也感觉到明显震动,如窗户、床、吊灯左右摇晃,人站立不稳,但没有出现上下颠簸震动,房屋倒塌等现象。对此,请结合本文所介绍的地震知识对重庆出现的这种现象给出合理的解释。(4分)

九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