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致死时代,在真人秀节目的蹦蹦跳跳渐渐让观众审美疲劳时,一批批“高而不冷”的“综艺清流”脱颖而出,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大家直呼“过瘾”,甚至出现了“屏霸”现象。而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选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有删改)

材料二   早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指出,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总书记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也是社会的广泛共识。“中国诗词大会”实现了“有意义”与“有意思”的融合,是文化供给端少有的“老少皆宜”。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还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这一热点与当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回归的呼唤紧密相连,从另一个角度讲,也是国人文化自信的体现。

(摘编自2017年02月08日《湖南日报》)

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花令”蔚然成风。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

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试”味道。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教育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

“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多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背离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

人们追捧这节目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古诗的原因。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远方”。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

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

(摘编自《扬子晚报》,记者张楠)

材料四   近日,在央视一套、十套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落下帷幕,节目的热播也掀起了新一轮学习古典诗词的风尚。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0名18~35岁的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18.5%的受访青年在平时生活中经常阅读或学习古典诗词,70.0%的受访青年认为在今天仍需培养古典诗词爱好,75.5%的受访青年认为社会应加强古典诗词方面的教育。

如何推动古典诗词走进今天人们的生活?爱访青年的建议有:与流行文化对接,找到当代人更易接受的传播方式(58.0%);在网络文化中植入古典诗词的成分,推动其普及(49.4%);提倡全民鉴赏古典诗词,降低传统文化的学习门槛(31.1%)等。

(节选自《人民周刊》2016年第12期,有删改)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 四则新闻材料中,前三则属于新闻评论,并不要求具有时效性,而材料四作为新闻调查,时效性要求就很高。

B. 四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影响问题,材料一、材料二多褒赞,材料三寓贬于褒,材料四则只是由此衍生出的一则调查,无褒贬。

C. 四则材料都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如何发展的问题,但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

D. 对于“中国诗词大会”,材料一分析得全面、深入;相比较之下,材料二和材料三就显得略为简单,材料四则只是事实呈现。

2.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

A. 四则材料都谈到“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相比较而言,材料一、材料三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这个节目的普遍看法。

B. 四则材料除了具有新闻客观性的共同特点以外,呈现出的语言风格则各不相同,材料一新潮、活波,材料二和材料四严谨、理性,材料三则朴实、稳重。

C. “高而不冷”“圈粉” “综艺清流”“屏霸”等写在“中国新闻出版广播网”这样的网络媒体上贴合其身份,而写在纸媒上就不合适。

D. 四家媒体的报道角度、内容各有侧重,这种取舍可能是对同一报道对象的认识、理解不同,更可能是为迎合读者的阅读趣味。

E. 材料一力图从多个角度剖析“中国诗词大会”热的原因,材料三则虽然对此类文化节目所带来的影响持审慎的态度,但依然肯定了“中国诗词大会”的积极意义。

3.“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爆红”的原因有哪些?请综合以上四则材料进行概括。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