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论述类文本阅读

“君子”作为中国理想道德人格的典型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今天人们仍将“君子”作为人格美的典范。在孔子之先,君子主要指统治者而言,自孔子后才成为主要以道德为标志的理想人格。很多论著中都有这样的解释:儒家所推崇的君子,是指拥有高尚道德和理想人格的人。

《论语》中,君子是有着几乎完美人格的人,他们有着极高的内心修养,极好的行为准则。这样由内心品质与外在表现结合形成的、战胜了所有人格弱点的完人形象是千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一直追求的。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和思考是君子实现其人格理想、成为人格典范的前提和基础。只有通过学习和思考,君子才能拥有自立于世的能力,拥有洞穿宇宙人生的犀利眼光与广阔视野。孔子重视学习儒家典籍,强调在政治实践中贯彻礼乐教化的原则,以实现儒家的社会理想。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表明,“诗”在孔子时期是君子修身的重要项目。正是通过学“诗”,君子才更具有人生美学意义上的价值——仁义,知礼。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是精神化的人,他追求的不是物质和名利,而是一种崇高的道德感,其核心就是仁义。仁者,爱人;义者,宜也。但很多时候,人总要面临仁义与利益的选择。《里仁》篇对此表达了明确的看法:“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于是,颠沛必于是。”

君子知礼,以礼来处理人与自身、他人、社会的关系。《论语》中以君子衣食住用等方面的礼节来表明君子好礼的品质。日常生活中,对祭祀礼仪的推崇与尊重最能表现君子好礼的品质。在周礼几近消亡时,孔子的弟子问他是否可以结束一些祭祀仪式了,孔子表现得十分不舍。他难以割舍的不是礼的具体形式,而是礼所包含的精神导向作用。这不仅是对长幼有序、尊卑有法的留恋,更是对礼制下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的不舍。

无论君子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扮演怎样的角色,《论语》中的“君子”形象所承截的人生美学价值一直是几千年来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人格美的典范。君子在中国知识分子心中是道德完人:博学多识,仁义知礼,德行高尚:有治国安邦之能;处下位不馁,居上位不骄。无论在道德还是在行为上,君子由内而外的人格魅力始终令人神往。

                              (摘编自《杜晓丹<论语>中君子的人格之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很多论著都被儒家所推崇的“君子”做过阐释,而在中国把“君子”作为理想道德人格的典范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

B. “君子”在《论语》中是几乎有着完美的人格的人,因而他们既有着极高的内心修养又有着极好的行为准则。

C. 学习和思考是君子实现其人格理想、成为人格典范的基础和前提,是君子拥有独立于世的能力及洞穿宇宙人生的眼光与视野的条件。

D. 中国知识分子一直追求的君子形象就是由内品质与外在表现结合形成的、战胜了所有人格弱点的完人形象。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台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孔子在《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名句,他认为学习与思考是互为补充,不可或缺的。

B. 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在于对待义利的态度,君子追求的是一种以“仁义”为核心的道德感,从不追求物质和名利。

C. 仁义、知礼是君子人生美学意义上的价值的体现,《论语.里仁》篇认为君子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违背仁义。

D. 《论语》中“君子”形象承载的人生美学价值是几千年来知识分子追求的人格美典范,不会因君子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而改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于人人都想得到的富裕和显贵,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就不去享受,是《论语》对于人处理仁义与利益之间选择的看法。

B. 在周礼几近消亡之时,孔子的弟子问他是否可以结束一些祭祀仪式时,孔子表现出的不舍,正是君子好礼品质的体现。

C. 孔子对周礼难以割舍的是其包含的精神导向作用,是对长幼有序、尊卑有法的留恋,更是对礼制下稳定、和谐社会秩序的不舍。

D. 君子是在道德和行为上由内而外散发着令人神往的人格魅力的道德完人,君子的品格正是古今中外知识分子追求的完美人格。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