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旧唐书》中曾记载:唐天宝年间,在全国各地运到京城长安的进贡之物中,宣城郡船 中有“纸、笔”等贡品,这说明当时宣城郡已生产纸、笔。《新唐书》也载宣州宣城郡土贡 有“纸、笔”等物。“宣纸”二字连用,作为一个表示纸张的专有名词出现,始于唐代张彦 远所著《历代名画记》。其卷二中云:“江东地润无尘,人多精艺,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 用法蜡之,以备摹写。”这种所谓“宣纸”不是用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为原料生产出来的纸张, 而是“好事家”“用法蜡之”以后才可用的其他种类的皮纸。这说明:唐代“宣纸”是宣州 地区所产高级纸张的总称,这是以产地而称的“宣纸”。唐代宣州虽有“纸、笔”之贡,但 不能将这种当时的优质纸张与后来的“宣纸”视为等同,因为原料不同;唐代起已有“宣纸” 之名,但其时是取地名命名,泛指宣城所产之纸;从造纸技术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唐代尚 未见有以青檀皮为原料的“宣纸”。但不可否认,当时宣州已经产出名纸,以地名命名的“宣 纸”就此产生了。

据《泾县小岭曹氏宗谱》记载,元代至元  26  年,曹大三因避乱率族人迁居小岭。初期 条件十分艰苦,为谋求生计,根据当地条件开始了“宣纸”的试制和生产。宋末经元到明中 叶之前的一段时间内,皖南山区一带社会相对稳定,文化繁荣,小岭虽为偏远山区,但盛产 优质青檀皮,加上水质、温湿度皆有利于造纸。这一时期以青檀皮为主要原料制作的“宣纸”, 主要用于书画装裱托纸等,还不宜于书画。此时,曹氏族人根据社会需求,已开始不断试用 多种复合材料制作纸张,其中就包括稻草。

明朝中叶后,宣纸的原料已非采用青檀皮单一原料,而是掺和了沙田稻草。由于青檀皮 的纤维较长,单一用它作为原料,成纸性质较硬,柔韧性不足,在这种纸上进行书法绘画时, 润墨性稍逊,写意性不能得到充分展现。而稻草的纤维较短,用青檀皮浆掺和稻草浆造纸, 则增加了成纸的绵柔度和书法绘画的润墨效果,这既是适应写意画逐步成为时代潮流的结 果,客观上也缓解了对青檀皮原料的压力,实乃一举两得之事。及至清代,“宣纸”已经普 遍采用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作为原料。

元明之际起,“宣纸”开始以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为主要原料并一直延续至今,产地也由 小岭传播到泾县及其周边地区,国内少数地方也曾在原产地技术人员指导下生产过仿宣,但 皆因无法满足生产“宣纸”的所有条件,产品质量难与正宗“宣纸”相比。我们今天所谓正 宗“宣纸”,就是采用产自安徽省泾县境内及周边地区的青檀皮和沙田稻草,并利用当地独 有的山泉水,按照传统工艺流程和独特配方,在严密的技术监控下生产的,具有润墨性、耐 久性、抗腐性兼具的独特性能,主要供书画、裱拓、水印等用途的高级艺术纸张。

(摘编自曹天生《宣纸的前世今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天宝年间,泾县生产的宣纸由于纸质优于各地手工纸张,成为朝廷的独家“贡品”。

B. 曹大三等人根据当地条件开始了“宣纸”的试制,后又不断试用多种复合材料制作纸张。

C. 稻草是生产书画纸所需的主要原料之一,但不是所有的稻草均可充当宣纸生产的原料。

D. 从明清开始起,“宣纸”普遍采用以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为主要原料并一直延续至今。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宣纸质地特殊,不是泾县的原料与水质,任何一地的仿宣纸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宣纸。

B. 稻草的纤维较短,增加成纸的绵柔度和书画的润墨效果,因此书画纸以稻草为制作原料。

C. 在宣纸发展历史过程中,它的产地不断扩大,原料加工不断改进,使用的范围不断扩大。

D. 宣纸具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是最能体现中国艺术风格的书画纸。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地名命名宣纸,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产地泾县境内及周边地区大量种植青檀树和水稻。

B. 书画家对纸张所要求的吸附润墨效果指标,应是宣纸生产中最主要的一项质量指标。

C. 人们掺和稻草浆制宣纸,可以弥补青檀皮成纸性质较硬,柔韧性不足,润墨性较差等缺陷。

D. 现在人们所称“宣纸”,实际上应称之为“泾纸”,这更符合宣纸制作的历史事实。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