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文,完成第4~6题。

“非爱行为”是指以爱的名义对自己最亲近的人进行控制、掠夺乃至伤害,这种行为往往发生在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就是世界上最亲近的人之间。实施非爱行为的主体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我都是为了你好”,但行为的接受者不但感觉不到爱,反而生出怨恨。

这里涉及到一个核心问题,一个行为爱与非爱的甄别标准是什么?西方文化的标准是以接受者的感受为准,这与西方文化强调个体价值有关。东方文化是集体主义性质的,个人的感受必须服从于普遍道德标准乃至习俗,所以中国文化一直强调行为本身是否合乎礼法——其实这有其积极意义,因为的确有很多爱的接受者感受虽不愉悦,但结果却是建设性的。

也就是说,东方文化倾向承认非爱行为的合理性,那么非爱行为的合理性在哪里呢?有一点是没有争议的,人际交往最基本的底线诉求是安全。安全的获得要依赖于保护,而保护的实质是控制。所以,东方文化人际交往中,控制是完全合理的。

认识到了以爱去控制的合理性,那么无论是实施方还是接受方感觉都会好很多,也就是说可以比较从容的面对。比如,一个用爱的名义去控制孩子的母亲,开始往往是无意之举,不过是自恋式地把孩子当作自己的一部分,人对自己的一部分当然要控制。父母之所以会自恋式地爱孩子,其实是因为自己的父母就是这样自恋式的爱自己。实际生活中,当父母意识到自己是在用爱去操控孩子时,因为文化与道德没有给予合理的解释,他们会首先采取压抑和逃避的方式,也就是否认自己在用爱去操控。心理学告诉我们,所有的压抑都会投射,非爱行为中的父母,其压抑最终投射为孩子的过错,于是责怪孩子不知道好歹,不体谅父母,没有孝心。

非爱行为问题对于自我意识薄弱、个体化需求近似的老一辈人来说普遍不是很大的问题,而在今天这样一个个体意识快速高涨的多元化社会中,非爱行为就不得不被高度重视了。
1.对“非爱行为”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对人的控制、掠夺乃至伤害。

B.发生在最亲近的人之间。

C.实施者往往以“为了你好”为理由。

D.行为的接受者感受到的往往不是爱。
2.对非爱行为存在的原因,说法不成立的一项是(   )

A.接受者感受虽不愉悦,但结果却是建设性的,非爱行为自然有其合理性。

B.爱是一种保护,而保护的实质是控制,所以非爱行为是难免的。

C.父母会自恋式地爱孩子,或在发现自己有非爱行为时把压抑最终投射为孩子的过错。

D.个体意识快速高涨,社会价值多元化发展,非爱行为越来越多。
3.你认为“非爱行为”合理吗?你将怎样处理亲人或师长对你的非爱行为?(5分)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