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道德不仅是一种理性的普遍律令,同时它还以追求自由为目的。尽管如此,很多人仍然认为道德法则在实际生活中乃是一种约束、限制,康德对此指出,道德的自律实质上代表的正是自由。

自由,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奋争与追求的目标。在电影《勇敢的心》中,威廉临死前那一声裂人心肺的“freedom”感动了多少颗灵魂。生活中,人们往往把自由的意义等同于不受任何约束,将各种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与责任看作是束缚的枷锁,总是想象自己有一天能够挣脱捆绑住风筝的线,幻化为天空中任意翱翔的鸟儿。于是,青年人把反叛视为争取自由的斗争,他们反文化、反社会、反家庭、反对一切与自我意愿相违背的规则;如果这还仅仅是年轻的躁动与不成熟,那么那些以自由的名义来中饱私囊、骗取利益甚至是伤害他人的人,就不能不说是一种罪恶了。人们对自由的误解如此之深,以至于有识之士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自由啊!多少罪恶假汝而行。”

自由到底意味着什么?很多西方学者将哲学中自由的本意与《圣经》中亚当夏娃被逐出伊甸园的情形相比。亚当与夏娃原本生活在一片安宁之中,在伊甸园里,没有选择,没有思想。这隐喻了人类没有自由的史前时代,人们受到自然的制约,其行为也一并交由自然负责——只要听从自然的发落就能够享受到无尽的果实与欢乐。但是,从偷食了智慧之果的那一刻开始,人类就拥有了鲜明的自我意识,这表征了文明时代的兴起。从这一刻起,人从自然的管辖中脱离了出来,人类的主人不再是上帝,而是他自己。做自己的主人而被赶出伊甸园,这说明人享有了真正的自由。也正因如此,人必须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因为人类在脱离了上帝制约的同时,也失去了上帝的庇荫。可见,自由伴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它的终身伴侣正是责任。歌德说:“一个人只要宣称自己是自由的,就会同时感到他是受限制的。如果你敢于宣称自己是受限制的,你就会感到自己是自由的。”

自由的意义是做自己的主人,而道德的目的是善本身,正是在这一点王,道德自律等同于自由。可以说,真正的自由就是道德的行为。人们对善的选择、对道德律令的遵循正体现了人们做自己主人、为自己行为负责的自由意志,这正是孔子形容的“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道德律令以自身为指向,向人们呈现出一个完全独立于动物性、超越了人的全部感性世界以外的独特生命;人们在追求善的行为中,摆脱了感性欲望的束缚,从而抵达自由之境地。如果可以套用富尔克关于正义与自由的名言,我们就会这样说:“道德和自由互为表里,一旦分割,两者都会失去。”当一个人在实践中不能选择道德行为时,他必然是受制于一切关于快乐、舒适、利益乃至情感等感官欲望的束缚。相反,如果一个人能够自觉地选择道德行为,就说明他是一个能够为自己做主能够为自己负责、一个可以自由而不受限制地选择行为方式的人。

总之,全部的道德行为都必须以人自身为目的,诸如自杀、说谎、不去发展自己的才智、不去帮助别人,凡此种种行为都意味着对人自身尊严的伤害与诋毁,这对于一个自由的人来说,是绝不能容忍的。

(节选自王梓《道德是一种义务》,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众人认为道德法则在实际生活中是约束、限制的认识,康德指出道德本身代表的正是自由。

B.青年人为争取自由而选择反叛和那些以自由的名义来欺骗伤害他人的行为,都有罪恶的成分。

C.人类偷食智慧之果,从自然的管辖中脱离出来,拥有了鲜明的自我意识,表征文明时代的兴起。

D.道德律令不从属于动物性,以自身为指向的道德律令构成了超越人的全部感性世界以外的生命独特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亚当夏娃被逐出伊甸园的情形与自由的本意作对比,对自由的含义进行了恰当而形象的分析。

B.文章第三段采用了引用论证,其中用歌德的名言论证了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才是真正的自由这一观点。

C.文章第四段从自山的意义和道德的目的出发,指出道德自律等同于自由,这也就表明真正的自由是道德行为。

D.文章从人们对自由的误解写起,再到自由意义的探寻,最后论述自由与道德的关系,层层深入,论证严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学者用亚当夏娃的事例告诉我们,一个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做自己主人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

B.在人类行为交由自然负责,人类听从自然的发落就能享受到果实与欢乐的时代,人类的自由是不完整的。

C.如果一个人能够自觉地选择道德行为,他就能摆脱快乐、舒适、利益乃至情感等感官欲望的束缚。

D.一个自由的人应该珍视尊严,他绝对不能容忍诸如自杀、说谎等行为来伤害与诋毁自身的尊严。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