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附加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初衷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据叶书宗《善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二 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

——摘自《斯大林选集》

材料三 有人这样形容罗斯福政府前后企业与政府关系的变化:新政之前,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新政以来,企业主是大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

——摘自岳麓版教材《历史》必修Ⅱ

材料四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

(2)材料二中所说的“通常的”工业化道路是什么?结合所学的知识以英国为例加以说明。

(3)据材料三回答美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并分析这一设想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综合上述材料,对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你有何认识。

高一历史综合题简单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