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甲】本报斯德哥尔摩10月5日电(记者刘仲华、商璐)瑞典卡罗琳医学院5日宣布,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该奖项同时授予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屠呦呦的获奖理由是“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节选自“人民论坛网”,有删改)

【乙】在结束之前,我想再谈一点中医药。“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通过抗疟药青蒿素的研究经历,深感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二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当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植物资源,医药学研究者可以从中开发新药。中医药从神农尝百草开始,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对于自然资源的药用价值已经有所整理归纳。通过继承发扬,发掘提高,一定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从而造福人类。

(节选自屠呦呦获奖报告演讲)

【丙】                    组装生命(致远)

①就像我们小的时候一遍又一遍拆散收音机,终于有一天,我们开始购买零部件,尝试自己组装一台与众不同的收音机。科学家们也希望能够“组装”出自然界不存在的具有预期功能的生命系统。

②合成生物学一词最早出现于1911年,而真正发展成为一门学科则是在2000年。2002年,科学家制造出了历史上第一个“人造生命”——人工合成的脊髓灰质炎病毒。

③合成生物学研究的典范之作,则是采用合成生物技术生产青蒿素。这种抗疟疾良药一般通过植物来提取,但产量很低,成本也高。科学家先将来源于青蒿的紫穗槐(青蒿酸)合成酶基因和一些相关的酵母基因,再转入大肠杆菌,并成功改造了酵母甲戊酸途径,大量生产出青蒿素的前体。

④合成生物学真正引起关注,始于美国分子生物学家文特尔的实验。文特尔和他的团队合成了草状支原体的DNA,然后将它移植到山羊支原体的细胞中,使新细胞顺利生长、繁殖成为一代又一代的人造生命。这一过程,体现了合成生物学的标准工作模式。

⑤绿脓杆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能够借助“群体感应”来识别同类菌株。绿脓杆菌素是由绿脓杆菌产生的一种毒素,用于抑制同种细菌的大量生长。当经过改造的大肠杆菌“潜伏”到大批绿脓杆菌群体中后,事先安置在大肠杆菌中的大量绿脓杆菌素被释放,杀死周围的绿脓杆菌。在新型抗菌药物严重匮乏的今天,科学家对顽固的耐药菌几乎已是无计可施,类似的研究似乎能带来新的启发。

⑥合成生物学的各种成就,可能在不远的未来,能够解决很多目前人类难以处理的问题。当然,在人为改造生命的过程中,这些本不属于自然界的生命和相关技术,万一从实验室泄露出来,人类或许会很难应付。但是我们不应该也不能阻止科学的发展,应该对科学研究予以规范,让科技真正给人类带来进步和发展。

(选自《科学世界》,2013年1期,有删改)

1.请你各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三则材料的内容。

2.阅读材料【丙】③④段,从原文中找到合适的动词填入括号内。

合成生物学的标准工作模式:

(________)基因组  →  (____)异种细胞  →  成为期望的产物

3.材料【丙】第⑤段中的加点词语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在新型抗菌药物严重匮乏的今天,科学家对顽固的耐药菌几乎已是无计可施,类似的研究似乎能带来新的启发。

4.综合【甲】【乙】【丙】三则材料,说说如何更好地发展传统中医药学。

八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