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小题。

云水禅心

丁立梅

好的曲子,是百听不厌的。

比如,我正在听的这首《云水禅心》。佛曲。四五年前,我初遇它,惊为天曲。魂被它一把攥住,满世界的喧哗,一下子退避数千里。

清清爽爽的古筝,配以三两声琵琶,如隔夜的雨滴,滚落在萋萋芳草上。一扇门,轻轻洞开,红尘隔在门外。人已完全作不了自己的主了,像懵懂的幼儿,一步步被它引领着,走近自然,走近灵魂最初的地方。竹海森森,有泉水叮咚,有清风徐佛,有白云悠悠,有乌鸣声交相互应。鱼儿在清泉里,摇头摆尾。它们在一起,自吟自唱,相安无事,听来觉着有扑面而来的清冽和甜蜜。静,真静哪,静得使你的心,如同一泓泉水流过,一缕清风吹过,一朵白云飘过。不,不,还是化作一尾鱼好了,在清泉里,自由自在地游弋吧。

我的窗外,夏天的燠热①一步一步逼近。今年的季节有点怪,春天久盼不至,夏天却急不可耐,一马当先,攻城掠地,——天气是猝不及防热起来的。一个气定神闲的傍晚,我听起了几年未听的《云水禅心》,它的音色还是一如既往的清丽。夏日的燥热和烦浮,在它的轻抚下,竟然一一平息了。

云水?这个词真是绝妙!云是天上的水,水是地上的云。它们到底谁是谁呢?一个。是另一个的影子,相互倾慕,相互辉映。

不记得在哪里看到的一句话了:云飘到哪里,人追到哪里;水流到哪里,人走到哪里。这天与地,原不是太阳的,不是月亮的,而是云的,是水的。

那一日,与几个朋友相约,去几百里外的便仓看牡丹.那里有传说中的枯枝牡丹——紫袍和赵粉,枯枝之上,绽放欢颜,花开七百四十年。驱车途中,天空晴朗,云朵洁白。我们一边看水,一边听着《云水禅心》。玉带般的一条河在我们一侧相伴相随。蓦然间河床横在了我们的车前,极富沧桑感的老渡口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有渡船停在岸边。

隔岸,一个村庄像一幅水粉画,静止在那里。村庄被瓦蓝瓦蓝的天空笼罩,朵朵白云悠闲地在飘在天边满坡的油菜花,还没开完,将谢未谢,把半条河给染得金黄,黛青的瓦房,散落在菜花间。这么一幅动人的水粉画却又被倒映在水中,天地云水交融,婆娑浮动,在我的耳边,仿佛《云水禅心》在缭绕。

我们跳下车,奔过去。同行中,有四十大几的男人,激动得像个孩子,拿起照相机,一通猛拍,嘴里不停地嚷,多好啊,多好啊,

好什么呢?这天!这地!这云!这水!这渡口!老艄公倚在船头,气定神园地看着我们。他是见多识广的,单等我们说,过河去,

真的过河去了,一人一元的渡船费,我们说,不贵不贵。好奇地问老艄公,你一天要渡多少人过河呢?他答,有时多,有时少,我们笑了,这话,像禅语。

船向对岸划过去,击起水花一朵朵。水里的云影,被搅碎了,又很快缝合。靠岸,我们扑进岸边那片菜花地,走小径,过小桥。桥下忽然荡来一条小船,上面载着一些农用物品。船上有三人,两个男人,一个女人,女人头上系着花头中。他们一门心思撑着小船,从我们身边划过去,划过去。岸边杨柳青青。

我们忘了要去的目的地,在那个小村庄里流连,心里涨满莫名的感动。

人生的相遇,相见,相别,是这样的不确定,又是这样的合情合理。所谓云水禅心,便是一切的物与生命,原都以自然的面貌,各各存活在自己的岁月里。像那个老渡口,一河的水,倒映着岸边的油菜花,倒映着蓝天白云。,午后的阳光,、沭泼洒洒。一艘小船,从时光里,悠然撑过。(文章略删改)

注:燠(yu)热:炎热,闷热

1.阅读文章第①一④内容,概括作者说这首曲子"是百听不厌的"的原因?

2.根据提示,品析语言。

(1)魂被它一把攥住,满世界的喧哗,一下子退避数千里。(说出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2)隔岸,一个村庄像一幅水粉画,静止在那里。村庄被瓦蓝瓦蓝的天空笼罩,朵朵白云悠闲地在飘在天边满坡的油菜花,还没开完,将谢未谢,把半条河给染得金黄。黛青的瓦房,散落在莱花间。(从修辞手法或描写的角度赏析)

3.作者写老艄公有什么用意?

4.写听觉感受,写法相同,但表达效果不同。请你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的相关内容,说一说文中第3段与《鼎湖山听泉》中“听泉”一段在写法的相同之处和表达效果的不同之处。

链接: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借宿寺旁客房,如枕泉而眠。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不同的音响。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在这来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

-------《鼎湖山听泉》

九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