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二)文言文说理文本阅读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人言作天子则得自尊崇,无所畏惧,朕则以为正合自守谦恭,常怀畏惧。昔舜诫禹曰:‘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又《易》曰:‘人道恶盈而好谦。’凡为天子,若惟自尊崇,不守谦恭者,在身傥有不是之事,谁肯犯颜谏奏?朕每思出一言,行一事,必上畏皇天,下惧群臣。天高听卑,何得不畏?群公卿士,皆见瞻仰,何得不惧?以此思之,但知常谦常惧,犹恐不称天心及百姓意也。”魏徵曰:“古人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愿陛下守此常谦常惧之道,日慎一日,则宗社永固,无倾覆矣。唐虞所以太平,实用此法。”

贞观三年,太宗问给事中孔颖达曰:“《论语》云:‘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颖达对曰:“圣人设教,欲人谦光。己虽有能,不自矜大,仍就不能之人求访能事。己之才艺虽多,犹病以为少,仍就寡少之人更求所益。己之虽有,其状若无,己之虽实,其容若虚。非惟匹庶,帝王之德,亦当如此。夫帝王内蕴神明,外须玄默,使深不可知。故《易》称‘以蒙养正;以明夷莅众’。若其位居尊极,炫耀聪明,以才陵人,饰非拒谏,则上下情隔,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也。”太宗曰:“《易》云:‘劳谦,君子有终,吉。’诚如卿言。”诏赐物二百段。

(节选自《贞观政要·卷六》)

1.对文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朕则以为正合自守谦恭              合:应该

B. 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           伐:讨伐

C. 在身傥有不是之事                 傥:如果

D.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克:能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宗,中国古代帝王常用庙号。汉代以后,王朝开国皇帝庙号通常为“太祖”,第二代帝王庙号通常为“太宗”。文中的太宗是唐太宗李世民。

B. 《易》,古代有《连山》《归藏》《周易》三本易书,其中《连山》《归藏》已失传,传世的只有《周易》一本,所以现在的《易经》一般即指《周易》。

C. 唐虞,传说中上古明君舜和禹的并称。舜有孝道,是“二十四孝”之首,禹治大水有功,二人都是通过禅让制获得君位的。

D. 给事中,中国古代官名。顾名思义,供职于宫禁之中,常常陪伴于皇帝左右,给皇帝提供咨询,唐朝时给事中隶属于三省六部中的门下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此文记录了唐太宗与大臣魏征、孔颖达的对话,对话中有多处引用,无论是舜告诫禹的话,还是引用《易》《论语》的名言,都是引用来说明谦虚的道理。

B. 魏征是中国古代有名的诤臣,在这篇文章中,唐太宗对他表达了天子应常谦常惧,不要自高自大的道理,魏征马上提醒他要始终如一,一日慎过一日。

C. 孔颖达认为,《论语》中“有若无,实若虚”的意思是,即使自己有知识有能力,表面上却不表现出来,这样谦虚的美德,是天子庶人都应当共同遵守的。

D. 对于太宗皇帝的疑问,孔颖达引经据典,一一作答,总结自古以来骄傲亡国的教训,向太宗皇帝进言,获得太宗皇帝的认可与奖赏。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己之才艺虽多,犹病以为少,仍就寡少之人更求所益。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简单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