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毛 诗 序》①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上,主文而谲谏②,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也。故变风发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也。

然则,《关睢》、《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南③,言化自北而南也。《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关睢》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衷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睢》之义也。

(据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毛诗正义》卷一)

注:①汉代传《诗》有齐、鲁、韩、毛四家,前三家为今文,而毛诗则为古文。我们现在所见的《诗经》主要是毛诗。《毛诗》于每首诗题下都有一篇小序,简述诗的主旨、背景、作者等,而在《诗经》的第一篇《关睢》的小序之下有一段较长的文字,论述诗的性质、作用、体裁、创作方法等,历来称之为“大序”,又称“毛诗序”。作者历来说法不一,汉代学者郑玄认为是孔子弟子子夏所作。②谲谏:含蓄地批评。③南:指《诗经》中的《周南》《召南》篇。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以风天下而夫妇也            正:使……端正

B.先王以是夫妇              经:经纬、治理

C.上以风化下,下以风上         刺:讽刺 

D.是谓“四始”,诗之也        至:极至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诗者,志之所也             后之视今,亦犹今视昔

B.治世之音安乐,其政和       夫夷近,则游者众

C.故变风发情,止乎礼义         知不可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D.《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

3.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毛诗序》继承了先秦“诗言志”的观点,进一步阐述了诗歌抒情言志的特征,突出了情与志的统一性,认为“情”与“志”是二而一的东西。

B.这篇总序揭示了中国古代艺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表现形态,并认为它们都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从抒情言志的角度论述三者在艺术上的统一性。

C.文中认为“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民困”,即论述了诗乐与社会政治状况的密切联系,而且还进一步指出社会政治、民情风俗的兴衰成败会直接影响到艺术创作。

D.《毛诗序》提到了《诗经》“六义”,即风、赋、比、兴、雅、颂,涉及到诗歌体裁上的分类和艺术表现手法的问题。并对“六义”都进行了具体的展开和论述。

4.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B.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C.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D.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3分)

(2) 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3分)

(3) 是以《关睢》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4分)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