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在当下中国,对个人信息的各种商业利用已远远走在了隐私保护前面。登录电商网站,推荐商品多是依据浏览痕迹;打开微博微信,广告投放定向植入;打开理财客户端,首页也因人而异……通过对浏览记录、点击频次的统计分析,从中挖掘出性别、职业、喜好、消费能力等信息,被不少企业视为理所当然的商机,然而在隐私保护方面鲜有人投入同等的关注,这无疑潜藏着巨大的风险。

②大数据算法在商业应用中一骑绝尘,说明在个人和商家的博弈框架内无力解决好隐私保护问题。因为个人选择空间很小,你要么选择让渡自己的信息,要么远离其他人已经拥抱的便捷生活。只有公共管理部门介入,才能在某种程度上平衡这一对矛盾。近日,针对这一隐患,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和国家标准委等四部门联合启动隐私条款专项工作,首批将对微信、淘宝等10款网络产品和服务的隐私条款进行评审,力求提升网络运营商个人信息保护水平。公共监管深入微观层面,对个人信息保护而言是一个重要的拓展。

③相比个人信息应用方面的大踏步前进,隐私保护目前只有一些抽象的法律原则性条款。在实际生活中,哪些信息采集是必要的,基本没有经过法律的审视,而取决于商家的需要。比如,注册一个APP,就需要提供手机、身份证等各种信息;办一张会员卡,生日、住址等都是必填项。当前的保护政策,未触及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微观层面,无力扭转当前对个人信息的滥采滥用,导致个人隐私的边界不断后退。

④事实上,在社会治理层面,隐私保护在价值排序中也处于比较低的优先级。比如,共享单车要求实名注册,从解决乱停乱放的角度看当然合理,但从隐私保护的角度看,等于是把所有责任都放在企业自律身上;行人乱穿马路的现象让很多城市管理者头疼,部分地方选择利用面部识别定位、将路人信息公布于大屏幕的方式来应对,效果固然有了,但显然是完全没考虑个人的隐私权,更遑论保护了。

⑤互联网生活早已成为公共生活一个庞大的子集,个人信息保护不能纯粹指望约定俗成的自律,而要通过具体而微的制度建设使之变成一项可以积极主张的权利。目前流行的“个人许可”监管模式,搜集者的责任仅限于征得所有人的同意,并告知用途,而许可者无法确认信息的最终流向,权利和责任是失衡的。此次四部门联合开展隐私条款专项工作的意义,不只是在具体政策层面上进一步明确对数据搜集使用者的监管,更重要是完善隐私保护的政策框架,在个人生活、商业利益、社会治理之间寻求可能的平衡。

⑥大数据号称“网络时代的科学读心术”,它的价值就在于能把人的特征、行为、选择等信息化,反过来为人类生活提供某些便利。身处这样一个时代,生活中完全拒绝让渡任何个人信息,是很难想象的。我们能做的,是让这个信息交换过程变得更可控,造福社会而不是毁坏人们的生活场景。

(摘编自盛玉磊《让隐私保护跟上大数据时代》)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四部门联合启动的隐私条款专项工作,有效提升了网络运营商的个人信息保护水平。

B. 共享单车要求实名注册,虽然有利于解决乱停乱放问题,但存在用户个人信息泄露的隐患。

C. 大数据算法在商业中的广泛运用,使个人隐私边界不断后退,个人信息保护问题日益突出。

D. “个人许可”监管模式无法对个人信息的流向进行监管,无益于保证个人的信息安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隐私保护滞后的问题,然后从多个方面分析了该问题产生的原因。

B. 第③段通过举例,具体揭示了在实际生活中商家对个人信息滥采滥用的现象。

C. 文章第②③段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深入微观层面的公共监管对保护个人隐私信息的重要性。

D. 文章最后总结指出,大数据时代,我们不能完全拒绝让渡个人信息,但也要设法控制好信息的交换过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浏览记录、点击频次的大数据分析可以挖掘出大量个人的隐私信息,可见技术的进步有时也会带来社会问题。

B. 消费者在商业活动中让渡哪些个人信息不能任由商家的需求决定,已让渡的信息应当在法律、政策框架下得到保护。

C. 在社会治理层面,管理部门采集、利用个人信息以追求更有效的管理,应当以尊重公民的隐私权为前提。

D. 完善隐私保护政策框架和具体而微的制度建设,就能实现个人生活、商业利益和社会治理之间的平衡。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