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农历已过丁酉年,迎来戊戌年,十二时中与戌对应的是“犬”,因此今年按属相是“狗年”。“戊戌”是依照中国古代文化特有的传统纪年方法,用干支来排序。

在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月日时,源流久远,至少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同样长久。在商代甲骨卜辞中,已经以干支纪日。著名的西周青铜“利簋”铭文中有“武王征商,唯甲子朝”。这与文献中记载的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是开始于甲子日的早晨相吻合。也说明当时是使用干支纪日的。至于用地支来纪一日中的时辰,可能迟到汉代。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重定历法,称为“太初历”,明确将一日夜分为十二时,而以地支为纪,以后一直沿用,所以十二地支又习称“十二时”。

十二时开始都用文字表述。汉代流行的“四神十二时”纹铜镜上,“四神”(即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是用图像表示,而十二时一般还是用文字。但是就在汉代,也许是为了一般人易于记忆等原因,民间开始出现用十二种动物来代表十二时的习惯。在古文献中,最早见于东汉时王充所著《论衡》一书的《物势篇》,其中记述了当时社会上已流行用动物来代表十二时的事实,这证明东汉时期,已存在与十二对应的动物。汉时与十二时对应的动物形象,此后传之后世,又与纪年干支相联系,铺衍成“属相”的概念,人们以代表自己生年干支的动物,作为自己的属相,一直流传至今。

到了南北朝时期,代表十二时的动物形象,开始出现于古代墓葬的墓室壁画和随葬的陶俑群之中。例如在发掘山东临淄北朝时期崔氏家族墓群时,曾在北魏时的10号墓中,发现了“十二时”陶俑,这是目前出土文物中时期最早的十二时俑。

就在隋代,十二时的艺术造型开始出现新的变化,由动物原形,增加了拟人化的神异色彩——将十二时像身躯塑造成身穿袍服的人身,但头部是兽形,最初是拱手端坐的形貌,如湖北武汉东湖岳家嘴隋墓出土的陶十二时俑。到了唐代,在都城长安地区的墓葬中流行随葬十二时俑,它们都已改为拱手端立的姿态,在袍服人躯衣领伸出的脖颈上,长着一张兽脸。

在东北亚的一些古代国家,深受中国古文化影响,也有以动物象征十二时的习俗。例如在古代日本,在著名的正仓院所珍藏的文物中,还保留有绘有十二时像的布幕,为麻布彩绘十二时像,现在残存的还有龙尾、鸡头、犬足、猪尻和云气,原用于悬于宫殿檐下的“帽额”,应是圣武天皇葬仪时所使用的。圣武天皇卒于756年,即唐玄宗天宝末年。这也是古代中日文化交流的见证。

(摘编自杨弘《喜迎戊戌年》,人名日白2018年2月16日第08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依照中国古代文化特有的传统纪年方法,用干支来排序的话,2018年是狗年。

B. 古代的中国,以干支纪年月日时的传统源远流长,从—些史料中可以得到佐证。

C. 十二时开始都用文字表述,东汉民间最早出现用十二种动物象征代表十二时的习惯。

D. 深受中国古文化影响,古代亚洲其他国家,也都有以动物象征十二时的习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按朝代顺序,对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月日时,尤其是十二时的历史进行了梳理。

B. 文章以考据和推测相结合,对作者的一些观点加以论证,善用具体例子来作为佐证。

C. 文章内容详略得当,如第四段简介十二时动物形象南北朝时开始摆在墓室和陶俑中。

D. 文章最后一段将视野由国内扩展到国外,更加有力地说明了十二时文化的巨大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个古人如果出生在秦朝,那么其意识中不太可能有其属相为某种动物的概念。

B. 从文中看,司马迁在修订《史记》的过程中,是有使用十二时概念的可能性的。

C. 在唐代的昭陵及其随葬墓穴中,是有可能出土兽首人身,拱手端立的十二时俑的。

D. 十二时像在唐代时传入了日本,卒于天宝末年的圣武天皇葬仪时便使用十二时像。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