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高士明谈林风眠①:他不仅是一个人,更是一条路

郭珊

“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风中自来往。”受客观历史原因所限,林风眠生前被长期曲解、冷落、贬低甚至遗忘。事过境迁之后,我们又该如何纪念这样一位贞静淡泊、会通履远的先行者?下面是南方日报记者对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高士明的访谈节选。

南方日报:您曾经提出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即“林风眠不仅是一个人,而且是一条道路,是20世纪中国艺术史上最重要的一支学术脉络”。林风眠这一脉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是什么?高士明:我是在1999年参与中国美术学院“林风眠百岁诞辰纪念展”策划工作的过程中,开始重新认识林风眠先生的。我们发现,林风眠的一生与那个时代非常多的文化艺术名人紧密相关。留法期间,他和同乡李金发、林文铮组成了一个“铁三角”,他们共同生活,互相磨砺,一起策划展览,彼此交流心得;回国之后,林风眠执掌国立艺术学院,在他的身边形成了一个以留法、旅日归国人士为主的艺术群体,林风眠提出的“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的口号,对20世纪中国美术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林风眠之路,一方面是一条“精神之路”;另一方面,也是一条“方法之之路”。在林风眠这个名字背后,其实是一个庞大的艺术军团。其中既有林风眠的同仁们,当时国立艺术院第一代教授,还有他的学生们,比如赵无极、吴冠中、朱德群、苏天赐、席德进等。20世纪中国艺术史上,只有这一支——林风眠所开启并倡导的这条道路,为中国现当代艺术不断地赢得世界的关注与认同。

南方日报:徐悲鸿和林风眠都曾在巴黎高等美术学院求学,也都曾有艺术造诣。在您看来,他们的艺术主张及实践最本质的差异何在?

高士明:徐悲鸿师从写实派导师弗拉孟,他继承的是当时在欧洲已趋于没落的写实主义传统。因为在他看来,中国传统绘画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科学之基础和坚实的造型。徐悲鸿还认为,中国传统艺术的式微,因为和现实生活离得太远,所以他提倡从西方引来现实主义的精神以充实中国艺术的内涵。他所倡导的写实主义道路和风格,顺应了当时时代的需要,演变为时代主流。而林风眠的诊断则是中国传统艺术陈陈相因,其问题在于缺乏自新之能量。所以他从现代派诗歌、艺术之中取经,希望能以现代主义的表现性与批判性,为传统中国艺术找到一种自我更新、重获生机的道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他无疑是一位超越时代的、孤独的先行者。

此外,还必须强调一点,林风眠提倡的“中西融合”,并不是一种简单的A+B式的叠加或者并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开放的视野和文化胸襟,实现中西艺术的对话,打开一个崭新的创造格局。这与梁启超所说的“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以及陈寅恪所谓“不中不西,非古非今”,在精神上是共通的。这里所说的“调和”,实则“贯通”和“再造”,最终是为了“创造时代艺术”。

南方日报:在“国际化”、“全球化”已经成为共识和常态的情况下,您认为林风眠当年呼吁的“中西融合”的艺术理念在今天有着怎样的意义?

高士明:林风眠先生提倡的“中西融合”已经是艺术史学者们无法回避的命题,在其原初语境中,这个口号有其超前性、先见性,从其诞生背景上来说,也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在林先生那个时代,人们仍然是从中西二元的思维逻辑出发,去“开眼看天下”;而在今天,“全球”和“本土”的定义处于随时变动之中,这种互动性的跨文化语境,是我们与谈论“中西调和”的林先生那一代前辈最大的不同。

林风眠早年呼吁以艺术启蒙民众,涵养心灵,提升国民性,这实际上呼应了蔡元培先生“以艺术代宗教”的美育思想,应该发扬光大。现在,我们学校也提倡“以乡土为学院”,提醒学生们,眼光不要只盯着798②,或者巴黎、纽约,不要忘记我们脚下的土地,不要切断我们与乡土社会的内在联系,也不要遗忘艺术工作者的现世情怀。

(节选自《南方日报》专题撰文)

[注]①林风眠(1900年11月22日--1991年8月12日)画家、艺术家、教育家,国立艺术学院(现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首任校长。

②798:指北京798艺术区,或称大山子艺术区、大山子798厂艺术区等。

1.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中国的艺术史上,只有林风眠所开启并倡导的这条道路,为中国艺术不断地赢得世界的关注与认同。

B. 徐悲鸿师从写实派导师弗拉孟,他继承的是当时在欧洲已趋于没落的写实主义传统。这表明徐悲鸿在艺术方面的成就没有林风眠高。

C. 林风眠先生提倡的“中西融合”在其原初语境中,有其超前性、先见性,但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已经不适应当今的时代要求。

D. 林风眠呼吁以艺术启蒙民众、涵养心灵,提升国民性,这与蔡元培先生“以艺术代宗教”的美育思想是相契合的,在今天仍值得提倡和发扬。

2.请根据访谈的内容,概括林风眠之路的内涵。

3.林风眠的从艺经历和艺术主张对今天的艺术工作者有哪些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

高二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