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国无信不威

信,是“诚信”最直观的行为表现和检验标准,所谓“言必信,行必果”,说话一定信守,做事一定办到,讲究信用,受人信任,这是诚信的外化体现。

“信”之一字,虽然千金一诺最为沉重,但空口无凭又最为虚泛,观其行径还要等待漫漫时间的印证,所以,“信”在外化体现方面,就产生了一种加固信任的仪式。仪式也并不复杂,中国的印章,就是一种仪式化的凭信。对于一国来讲,国之玉玺,郑重一落,就印盖出了国家信誉;对于个人来讲,名章为凭,红印一盖,就代表着本人信誉。

所以理想化的“信”包括了三个维度:主体信诺,客体信任,而连接这主体与客体的就是信誉。首先自己有诺必信,而后才能建立信誉,最后赢得旁人信任。

“信”对国家、对个人都极为重要,《左传》中就说,“信,国之宝也”,信用是国家的重宝。信誉建立,比城池建造、经济建设都更难,建立之后的维持亦难,信诺百事可能才筑造起一道信任的高墙,但毁诺一事就可颠覆信任的根基。国之信,建之无形,毁之无影,易毁难建,去即无存。这个道理,两千六百年前的晋文公重耳就深深懂得。

城濮之战中晋文公“退避三舍”成就了他一代春秋霸主的地位,成就他的,不仅是实力的响亮,更是人格的响亮;成就晋国的,不仅是国力的强大,更是国格的强大。这就是《孔子家语》里说的:“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国家一言之信,胜过万马千军。

一国对外要维护信用,对内也要建立信誉,面对国家民众才能形成政府公信力。《论语》中就记载有关于公信力的讨论,学生子贡曾向孔子询问治国之政,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充足粮食、充足兵力,人民能信任政府,这就是治理政事之要。但子贡总有进一步的思考,他继续问,在这三者里如果必须要去掉一项,能去掉哪一方面呢?孔子说:“去兵。”子贡还想探寻答案的唯一性,于是又问,如果再去掉一项,在粮食充足与人民信任里,能放弃哪一方面?然而这道艰难的选择题没有令孔子为难,孔子斩钉截铁地告诉他:“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的治国理念是,在迫不得已之下,粮备可以去掉,没有粮食,不过是死而已,但自古以来谁也免不了死亡。可是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国家就立不起来了。

因此,政府必须要能取信于民,这就是中国文化中的问政、论政;为此,宋代宰相王安石也从治国实际出发,言古论今地总结说“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政府传递给人民的信义力量重过百金,这就是中国思维中的政论、政见。

所以,国之信,重九鼎。对内,民无信不立,对外,国无信不威。

(摘自2017年2月22日光明网,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信”虽虚泛,但具体可感,如“言必信,行必果”,说话一定信守,做事一定办到等。

B. 千金一诺最为沉重,这就需要一种加固信任的仪式,中国的印章就是其中的一种。

C. “信”有“主体信诺”“客体信任”“信誉”三个维度,其中“信誉”连接主体和客体,最为重要。

D.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是中国思维中的政论,强调政府必须要能取信于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通过《论语》中的相关记载,论述了一个国家对内建立信誉形成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性。

B. 文中引用“退避三舍”的典故,是为了证明“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的观点。

C. 文章先诠释了“信”的内涵,然后分析“信”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观点明确,层次清晰。

D. 在论述信用对于国家的重要性时引用《左传》《孔子家语》的相关论述,使文章有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红印一盖,就代表着本人信誉,因此在社会交往中,需加盖印章时不要率意而为。

B. 信诺百事方筑信任高墙,毁诺一事却颠覆根基,可见信誉毁之无影,易毁难建。

C. “人格的响亮”成就了晋文公,“国格的强大”成就了晋国。可见信用是国家的重宝。

D. 孔子在“足食”“足兵”“民信”中选择“信”,可见其在儒家思想中占有重要位置。

高二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