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但是长期以来武术的概念却未能定性,我们或可从概念的变化中对其发展历史窥见一斑。

“武”的本义,泛指与武力、军事或技击有关的事物。《礼记》上记载:“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这里的“武”就是指习练射箭、驾御战车等战斗技能。到了春秋早期,“武”与“文”相对应,专指军事活动。《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到了春秋末年,受到诸子百家思想及伦理观念的影响,“武”被释义为“止戈为武”。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而实际上,“止戈为武”只能是一种理想的和谐状态,要想威慑敌人或制止敌人的武力,必先建立强大的军事武备基础。

“术”有道路、方法和技艺的含义。《说文解字》载:“术,邑中道也。”这里“术”的意思是道路。苏轼《教战守》记载:“役民三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这里“术”的意思是方法和技艺。“武”与“术”并联使用,最早见于南朝颜延之的《皇太子释奠会作》中的“偃闭武术,阐扬文令。庶士倾风,万流仰镜。”其中的“武术”与军事技击相关,与“射御”“角力”等词语意思相近。汉代以后,与武术相关的“武艺”一词开始出现,并被广泛使用。民国时期,武术曾一度被称之为“国术”,并成立了中央国术馆,以发扬中华武术。新中国成立之后,与武艺有关的“打拳”“使棒”等技艺统称为“武术”,与武术相关的称谓还有“功夫”。由“武术”一词的发展历史可知,武术的本质涵义在于技击性。

(取材于刘巧芳、牛炎涛、姚亚行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武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指习射箭、御战车等战斗技能。   B. 与“文”相对,专指军事活动。

C. 其本质是制止暴力,追求和谐。   D. “国术”“功夫”是武术的别称。

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窥见一斑:“窥”读作kuì,意思是“看见”。

B. 角力:“角”读作jiáo,意思是“竞争”。

C. 偃闭武术:“偃”读作yān,意思是“倒下”。

D. 庶士倾风:“倾”读作qīng,意思是“向往”。

3.“武”是会意字,由“止”“戈”两部分组成,其本义与武力、军事或技击有关。下面不全是会意字的一项是

A. 从  囚   B. 近  本   C. 明  尖   D. 休  淼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