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国歌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民族气质和精神面貌,通常在隆重的集会、国际外交仪式等重要场合演奏。

材料一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大清帝国国歌》,是我国第一首正式的国歌,国歌名为《巩金瓯》。歌词是: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皞。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注:金瓯在中国古代比喻疆土之完固。)

材料二1912年元旦,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由沈恩孕作词,沈彭年作曲的《中华民国国歌》。歌词是:“亚东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国荣光,锦秀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材料三1949年9月27日全国政协第一届会议通过决议,决定以1935年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代国歌。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确定《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材料四2009年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开幕式决定将原来的“奏国歌”改为“唱国歌”。由此国歌歌词是否要修改的问题也成了政协委员们的讨论话题。对此,著名主持人倪萍委员在2009年政协会议上直言:“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迎来幸福的今天,那段历史不可磨灭,需要我们永世铭记在心。我认为歌词没有过时,也没有更好的词语能代替它了。”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清政府和中华民国国歌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愿望?结合史实说明其意图是否实现?

(2)结合材料三说明《义勇军进行曲》创作的背景是什么?新中国成立时为什么要以这首歌作为国歌?

(3)结合材料四,说明21世纪的今天,我们依然用《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有何意义?

高一历史非选择题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