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二)别把“诗词大会”变成另一种应试教育

①10年前央视的《百家讲坛》推出时,很多人都期待会有一个文化类节目的繁荣,但是属于《百家讲坛》的日子非常短暂。易中天和于丹后,节目的影响力就大大下降,最后沦为深夜平静的诉说。但是,公众一直有“文化大众化”的需求,曾在《百家讲坛》讲诗词的古代文学学者康震,也是《诗词大会》的节目嘉宾,说明了两者具有某种承接性。

②从《百家讲坛》到《诗词大会》的10年,正是互联网高速发展的10年。尤其是在微博和微信的时代,碎片化阅读和90后火星文流行,即使是中年人,也学会用表情符号来聊天。这种状况,距离古典诗词非常遥远,甚至走到了反面,谁还在网上正经说话呢,更不要说引用诗词绝句了。

③《诗词大会》的流行,就是这种大众“文化厌食症”的反向爆发。当人们被互联网语言统治并心生厌倦的时候,唐诗宋词的美,就像新鲜事物一样进入人们视野,它唤起了人们互联网之前的记忆。

④在《诗词大会》之前,有《汉字听写大会》和《中国成语大会》,但是一直不算太火爆。从汉字到成语,再到古诗词背诵、文学名篇朗读,这几个节目的发展线索,像极了语文试卷:字词、成语、诗词、阅读。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电视上或许会出现某种类型的作文比赛——节目的主创人员一定从语文考试中找到了灵感。

⑤事实上,有关诗词大会的争议,比如 “死记硬背算什么真本事”“背再多也不见得能写出好诗”,看上去就像是在讨论考试一样。武亦姝超强的背诵能力,让她在《诗词大会》中脱颖而出,她已经入围了“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候选人,接下来,或许还有商业代言之类的。这会有一定的示范效应。在整个社会都在倡导国学热以及此类节目的推动下,很有可能出现一个父母要求孩子背诵古诗词的潮流。越来越多的父母加入逼迫孩子背诵古诗词的大军,对孩子的成长是否有利?要知道,即使从纯应试的角度,只靠背诵都是考不好语文的。可好像我们的基础教育并未忽视这方面的内容。教材连篇累牍地介绍《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以及宋词,高考大张旗鼓地考查古诗文默写,以及早自习上的朗朗诵读声。而事实上,古诗文教育在高考的指挥棒下,早已沦为一种获取高分的手段,变得功利化。其“赏析”的意义已经丧失,成为公式化了的“写作背景及中心思想归纳”。

⑥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本身不是功利导向的,“格物致知”的根本是为了“修身治国平天下”。现在我们的学校教育、社会舆论其实最需要的,是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引导。

1.从文中看《诗词大会》的流行火爆的原因是什么?请分点概括。

2.第五段中划线句的内容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3.请分析下面两句话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1)《诗词大会》的流行,就是这种大众“文化厌食症”的反向爆发。

(2)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电视上或许会出现某种类型的作文比赛——节目的主创人员一定从语文考试中找到了灵感。

4.根据材料,结合文章,谈谈你对《中国诗词大会》这一节目的看法。

最近有一种声音,说《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节目,举办多届后可能出现一些负面效应,比如学校选拔学生参赛,可能导致另一种形式的“应试”。也就是说文化节目回流,反而会催生很多学校培养应试选手,会制造很多“孔乙己”。

九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