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由冯小刚执导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上映后引发热议,本报记者刘阳日前独家专访刘导演冯小刚。

记者:《我不是潘金莲》这个电影,我看小说的时候就觉得拍摄的难度挺大的。一般人都会知道这是个挺敏感的题材,您是怎么想的?

冯小刚:小说出版以后我就想拍电影。当时我就想,关键是要有个抓手,怎么来解读这个故事。我觉得可以紧扣着依法治国这个理念,这是一个关于干部要不要有担当的故事。

现在很多电影是在拍现实,但其实跟现实不发生关系,都是面儿上的东西。《我不是潘金莲》这个题材无疑是和我们的现实结合得比较紧密的。我也参加了文艺工作座谈会,这也符合习近平总书记讲的文艺怎么深入生活、反映生活。

记者:对于任何一部作品,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解读,最后得出的结论,甚至形成的舆论走向都不一样。这本小说最吸引您的是什么?

冯小刚:我部队转业之后在机关里待过,这么多年我也跟各级机关打过交道,我觉得刘震云写得特别生动、准确,也没有任何放大。这作品里没有任何一个坏人,就像我们最后的台词说,各级官员没有任何一个人想刁难李雪莲,但为什么这事越办越糟?李雪莲走了还有王雪莲、刘雪莲……我觉得这里头的东西特别有意思。

记者:您认为这里头最讽刺的点是什么?

冯小刚:中国几千年的人情社会,从人情社会的逻辑出发,李雪莲觉得法院像个骗子。她为什么要找领导呢?这也是人情社会的产物,她认为中国的官管着法院呢。

刘震云对中国社会、中国人的观察有他特别独到的角度,他是在用幽默的方式写困境,这个文学上的反差使作品变得不同寻常。其实看他的这本小说我是觉得处处会心,我捧着这书看的时候,脑子里各种形象全出现了,觉得这可以拍得妙趣横生。

记者:如果从艺术的通感上来讲,刘震云小说的一些处理方式跟您之前的一些电影是类似的。虽然有人说您近年来的电影跟之前的贺岁喜剧相比,好像是很不一样了,但其实我觉得您之前在拍喜剧、拍贺岁片的时候,也是在一些幽默的电影语言的包装下进行一些很严肃的思考。

冯小刚:其实《私人订制》里好多就是这样,一个司机非常想当一天官,一个导演特别想媚一次雅……嬉笑里头还是有很多我们想讽刺的东西。

幽默这种东西,大家接受起来比较轻松一点,可是它里面又道出了一些荒唐。刘震云这个小说从头到尾很多细节、很多台词,非常写实,但你会发现它整体有一种荒谬感。就像他说的,一个人在前边儿撒芝麻,一万个人在后边儿捡芝麻。这是一个很写实的故事,这个荒谬感怎么去表现,作为导演我思考了很长时间。

记者:您的电影语言、镜头语言始终跟演员或角色保持着一种距离,让观众自己去看,自己去想,这种表现方式是您一直追求的吗?

冯小刚:我的依托当然还是小说。小说提供了这样一个结构和人物关系,我就会按着这个来。

其实我们看一个东西的时候,我们并不是特别理性地说它好看或者不好看,而是特别感性的。看到这个小说的时候我就是觉得它幽默,而这个幽默还不是我们过去看的喜剧那样,要么是欢乐度比较高的、可笑的,要么是港式喜剧、上海滑稽剧那种靠误会法和夸张的表演来搞笑。这个电影的幽默感来自于故事背后的理儿。看完这个电影我会想,这个理儿它怎么是这样的,为什么会这样,这很有意思。

(摘编自刘阳《幽默背后有道理》,有删改)

1.下列选项中,对原文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记者认为把小说《我不是潘金莲》拍摄成电影难度很大,是因为这个题材涉及社会敏感问题,言外之意是弄不好会招来麻烦。

B. 冯小刚拍摄《我不是潘金莲》是以依法治国这一理念为抓手,反映干部要不要有担当的问题。

C. 有人认为冯小刚近年来拍摄的电影与他之前的贺岁片有很大不同,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冯小刚的拍摄风格是一以贯之的。

D. 刘震云用“一个人在前边儿撒芝麻,一万个人在后边儿捡芝麻”作比喻,形象地说明他的小说写实与荒谬有机统一的特点。

2.冯小刚把小说《我不是潘金莲》改编拍摄成电影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章简要说明。

3.刘震云的小说与冯小刚的一些电影在处理方式上有什么类似之处?请依据文章简要概括。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