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小山村走出的两院院士——邓秀新

2007年12月,在出任华中农业大学校长半年后,46岁的邓秀新摘得我国科技领域的荣誉桂冠,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两院院士。

在他的主持下,中国首次建立起柑橘原生质体分离、细胞融合、培养及再生技术体系,揭秘了“甜橙基因组”,支撑赣南地区柑橘发展,使其种橙面积世界第一,为重庆奉节脐橙“一棵树养30万人”的奇迹洒下汗水。

这位著名的农学专家深谙作物生长“顺境出产量,逆境促品质”的道理:生长在东北寒冷地带的稻米质量最佳,干旱山区长出的黄连药效特别高,山沟里长出的柑橘最好吃……”

从艰难岁月一路走来,他自身的成长轨迹同样可以为此写下最好的注脚。

邓秀新4岁那年,父亲病故。其时,哥哥姐姐尚未成年,刚刚出生的小妹嗷嗷待哺,原本捉襟见肘的家庭雪上加霜。

迫于生计,读初中的哥哥辍学回家,3个姐姐也只是在离家300米的小学读到二年级,半大不小的孩子挣工分养家,把接受教育的机会留给了年幼的邓秀新。

“全村(自然村)120口人,只有4个人念中学。”多年后,这位从小山村走出的院士追忆往昔,感慨命运的神奇和自己的幸运,“是哥哥姐姐的坚持成就了我。”

1972年,邓秀新参加小升初考试,顺利进入白沙圩人民公社五七中学。

从家到学校需要翻两座山,两个小时的路途,11岁的少年“跑起来快得很”,也不觉得累。

就是在这所中学,邓秀新遇到了让他感念一生的恩师——刘根发老师。

师范毕业的刘老师教数学,也是班主任,腰椎损伤不能站直,但“身残志不残”,钻业务,爱学生。

有一次,刘老师在带队竞赛时碰到一道因式分解的题目,一些高年级的参赛选手没做出来,就打算让正在学习这个章节内容的学生来试试。没想到邓秀新一下解出来了,这让刘老师对他刮目相看。

听闻邓秀新家庭情况后,虽然行动不便,刘老师翻山越岭跑到他家做调查,帮他争取到每年1.5元的助学金。这笔“相当于全年学费”的资助,给予了邓家坚持的力量,也温暖了邓秀新的少年时光。

高中时代,邓秀新学的是机电,物理老师带着整个班到村子里帮忙安电灯,三个学生负责一家,帮村民解决点儿技术活,老师则负责安装电器,“还有人专门到拖拉机厂修拖拉机”。

若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彼时的中学教学颇不完备。然而“歪打正着”,这也让他得以亲近自然、认识社会,学工的经历锻炼了他实验室的动手能力,对日后的科学研究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上山砍柴时,邓秀新经常见到山沟里生长的野橘子。到了大学,意想不到的是居然有专家对此做专门研究。他回到老家山区,将橘子带回做科研,并发表研究报告。

邓秀新近期一项突破性研究成果,也发轫于早已足迹遍布的南岭,“儿时的记忆成了我的研究对象”。

多年后,作为华中农业大学的校长,面对今天教育的重重藩篱,他常感叹现代学生学业的繁重,呼吁青少年要时常跳出书本,“以多样的方式去接触社会”。在他看来,贡献社会的不仅仅是知识,满腹经纶不一定能解决实际问题,一个人走的地方越多,看得越多,体会就越深,思维就越活跃,“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

邓秀新至今难忘高中时第一次出门挣钱的经历。

听说枇杷叶晒干后可以卖钱,为了凑点学费,邓秀新和姐姐一起上山采摘野生枇杷叶,妈妈负责切成条状并晒干,然后由邓秀新挑到隔壁的省份广东去卖。从白天到黑夜,来回160里山路,邓秀新足足走了三天,挣到了8元钱。

睡惯了中学的硬床板,吃惯了咸菜拌饭,一直到大学一年级还穿着补丁衣服,成长岁月打上了艰苦的烙印,也赋予了邓秀新坚韧的品格。

他一头扎进果树生物工程技术,硕士期间攻克“柑橘愈伤组织染色体变异研究”课题,博士期间攻克柑橘原生质体培养及植株再生技术,使我国继以色列和日本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获得柑橘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的国家。

他每年抽出20%的时间深入基层,我国绝大多数种植柑橘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指导培育的“赣南脐橙”远销31个国家和地区,也因此被果农称作“农民的财神”。

“有时人生经历逆境并不是坏事。”这位从艰辛岁月中走来的院士常常现身说法,鼓励青年一代思索顺境与逆境演绎的人生哲理。

他借助农学知识来教育青少年:顺境出产量,逆境促品质。“比如种粮食、种水果、种药材”,他解释,“顺境条件下产量很高,但是品质不一定能够保证。而品质好的作物,一定是逆境中长出来的,中药材更是。”

“植物如此,人也是如此。”邓秀新感激那段艰苦的岁月,磨炼了自己的性格,成就了今天的自己。  

“命运要掌握在自己手中”。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6年11月28日12版刊文,作者雷宇,实习生王雅兰、刘振兴)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邓秀新出生在偏僻的小山村,他的成功既有其本人的辛勤努力,也离不开家人默默的支持。

B. 邓秀新在中学时代遇到了恩师刘根发,正是刘根发在带队竞赛时发现了他的数学才华。

C. 邓秀新为了锻炼自己实验室的动手能力,在高中时就跟着物理老师到村里帮忙安电灯。

D. 邓秀新博士期间就攻克了柑橘原生质体培养及植株再生技术,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此技术国家。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在邓秀新的主持下,我国首次建立起柑橘原生质体分离、细胞融合、培养及再生技术体系,揭秘了“甜橙基因组”,他也因此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两院院士。

B. 邓秀新大学时才知道有专家专门研究柑橘,这使他想起小时候在家乡山沟里生长的野橘子,于是他将家乡橘子带回做科研,并发表研究报告。

C. 邓秀新对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多有批评,他认为现在的学生学业繁重,所以虽然满腹经纶,但仍然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主张学生要时常跳出书本,多接触社会。

D. 邓秀新作为农学专家,他扎根农村,走遍了我国种植柑橘的所有地方,指导培育的“赣南脐橙”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他也因此被果农称作“农民的财神”。

E. 全文用倒叙的手法,先概述邓秀新的科学成就,再按照时间顺序回忆其成长过程,从而使读者在赞叹其科学成就的同时,也对其成长的艰难留下深刻印象。

3.“顺境出产量,逆境促品质”,请结合邓秀新的人生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高二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