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回答下列小题。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

门人邱生言,有一官赴任,舟泊滩河,夜半有数盗执炬露刃入,众皆慑伏。一盗拽其妻起,半跪曰:愿乞夫人一物,夫人勿惊。 即割一左耳,敷以药末,曰:数日勿洗,自结痂愈也。遂相率呼啸去。怖几失魂,其创果不出血,亦不甚痛,旋①即平复。以为仇耶?不杀不辱,以为盗耶?未劫一物。既不劫不杀不辱矣,而又戕②其耳。既戕其耳矣,而又赠以良药,是专为取耳来也?取此耳又何意耶?千思万索,终不得其所以然。天下真有理外事耶?邱生曰:苟得此盗,自必有其所以然。其所以然亦必在理中,但定非我所见之理耳。然则论天下事,可据理以断有无哉!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一)

(注释)①旋:不久。②戕:残害,伤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__     ②不亦颠乎    颠:___________

③怖几失魂    怖:______           ④ 苟得此盗   苟:___________

2.下列几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阅十余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B.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遂相率呼啸去

C. 其反激之力       其真无马耶

D. 是专为取耳来也     斯是陋室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         译文:__________

②终不得其所以然。         译文:__________

4.比较甲文和乙文,用原文句子填空。

石兽逆流而上这样的事看来不可思议,然而仔细推究,也合情理。因此,针对乙文作者的提问“天下真有理外事耶”,我们可以引用“_______ ”(用甲文原文填空)回答,而世人不能准确判断事物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 ”(用乙文原文填空)。

八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