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传统艺术的趣味

清代画家八大山人,在1695年画了一幅《鸡雏图》,画上有题诗:“鸡谈虎也谈,德大乃食牛。芥羽唤僮仆,归放南山头。”这四句诗讲了四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鸡谈虎也谈”,是讽刺魏晋时期的清谈,道家哲学在知识之外,追求一种内在生命的表达,这是中国思想的重要传统倾向。人没有知识不能生活,我们都是求知的,但在今天信息爆炸、知识高速累积的时代,我们有时候发现,知识的寻取正好跟我们生命依存成反比的,我们积聚了很多跟我们生命追求相反的东西。“德大乃食牛”,是说无数的标准,支配人们的生命,人们只有遵循的命运。在五代北宋以后,禅宗思想和道家哲学汇流,带来重要的变化,追求生命自觉成为文人艺术的重要方向。“芥羽唤僮仆”由古代斗鸡的习惯说争斗对人性的摧残,在一个熙熙而来、攘攘而去、为利益角逐的世界中,人很难获得心灵的平衡。“归放南山头”,是说一种从容的、自在的生活,生命的自足。

八大山人这首小诗,就是要超越为利益而角逐、因知识而纠缠、匍匐在别人阴影之下的存在方式,还是一种自在的独立的生命展现方式,追求内在生命的圆满,这正是中国人趣味之所在。这可以说是中国传统艺术趣味的一个缩影。

“抽”是中国艺术的灵魂。可以说,在中国不懂得“拙”,就不知道怎么做建筑、造园林、刻印章、写书法、画图画、品戏曲,它是艺术中的一种根本性趣味。拙跟巧是相对的,老子讲“大巧若拙”,大巧是最高的巧,拙是不巧,最高的巧是不巧,他的意思并不是要追求不巧,老子的根本思想,是要超越巧和拙的知识对立,中国艺术在巧拙的思考中包含着深邃的智慧。

中国人特别喜欢石头,“石头”也呈现了一种拙趣。老子说:“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他宁愿做一块坚硬的未雕的石头。道禅哲学认为,“既雕且琢,复归于朴”,它重视的是原初的、本原的生命真实

儒家好玉,道禅好石,两种不同的思想指向,正好反映对秩序的不同看法,也体现出不同的人格指向。没有理性的社会是混乱的社会,缺乏礼仪的人生是粗鄙的人生。但当知识、理性、礼仪发展到与人的真实生命追求相反的程度时,就成了人的生命的负面力量。正是是在这个意义上说,这两种思想都有价值,相互补充,以成传统中国思想之大观。

(摘选自朱良志的《中国传统艺术的心境和智慧》)

1.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道家哲学在知识之外,追求内在生命的表达,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主要倾向。

B. 八大山人的题诗展现了四种人生态度,表达了他对现实的否定。

C. 作者借八大山人的小诗意在引导我们去追求一种自在独立,而且内在圆满的更好的生命形式。

D. 老子的“大巧若拙”意思是要超越巧和拙的知识对立,少一点雕琢。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段引用八大山人的题诗,这四句诗讲了四种不同的人生态度,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

B. 文章主要解读道家思想,也有对儒家思想的肯定,两种不同的思想指向,正好反映对秩序的不同看法。

C. 文章引用老子的相关话语,既帮助我们理解道家思想,也为文章观点提供了有力的例证。

D. 文章以“中国传统艺术的趣味”为题,实则主要展现道家思想影响下的生命形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如果不懂“拙”,就不知道怎么做建筑,造园林,它是艺术中的一种根本性趣味。

B. “缺乏礼仪的人生是粗鄙的人生”这应该是从儒家思想的角度作出的论断。

C. 老子不愿为玉而愿为石,表明了他对原初的、本原的生命真实的追求。

D. 儒道两家虽思想指向不同,但是,如果二者能有机融合也能实现更好的生命状态。

高二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