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对孔子思想中“时”的认识

对于孔子的思想,一般认为“仁”是其核心,相关讨论也较为充分。其实,孔子思想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时”。

孔子在《论语·微子》中对被称为贤人的伯夷、叔齐、柳下惠等人的德行作过褒奖有加的评价,但谈到自己时却说,“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这里的“无可无不可”,说的是万事万物没有什么绝对不变的,可与不可看起来是相互对立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它们之间存在着辩证的统一。也可以说,孔子是用辩证的方法看待问题的,认为矛盾的双方可以转化,一切都应相机行事、依时而定。《论语·里仁》中说:“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这是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一定要怎样做、不要怎样做,只要怎样合理恰当就怎样去做。对孔子而言,一切都不是固定不变的,一切都要顺应时势,相机行事,择善而从,力求得体,以获得最佳效果。

孔子主张遏事依时而定,灵活应对,但这绝非没有原则地肆意妄为。其实,在孔子思想中,“时”与“仁”是交融会通的,依时而定的所作所为,正是为了争取实现仁道的远大理想。

《论语·阳货》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公山弗扰盘踞在费邑图谋叛乱,召孔子去,孔子答应了。意欲前往。子路以公山弗扰是叛臣,反对孔子去。孔子说:“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孔子的回答是:如果给我机会,我是不会错过时机的,我将余使周文王、武王的仁义之道复兴在东方!由此可见,孔子的“时”是和他所主张的“仁”密切相关的,为了实现仁道的远大理想,有时需要采取灵活变通的手段。

从对管仲的评价上也可以看出孔子思想中“时”与“仁”的交融会通。孔子把“事君以忠”作为对臣下的要求。但当论及管仲时,孔子却没有拘泥于成见。历史上,管仲和召忽曾共同辅佐公子纠,当齐桓公杀了公子纠继承君位后,召忽自杀以殉,而管仲却成了齐桓公的宰相。子贡从常理出发,认为管仲的行为是不忠不仁。但孔子并不这样看,相反,他从一个政治家的角度和天下政治统一的高度否定了管仲“非仁”。而是认为正是由于管仲,齐桓公得以称霸诸侯,并以周之德政匡正天下,人民至今都享受着这一恩赐。这里,孔子把对人民、对天下一统有大德的政治作为称作仁。这的确是孔子的远见卓识,他第一次明确了仁不仅是个人品德,而且还应包含政治作为。这正反映了孔子在评判人物时顺应潮流、依时而定的“时”的观念。

实际上,孔子的“无可无不可”、一切依时而定的思想,正体现了他的中庸思想。中庸即恰到好处、恰到火候的状态,就是“时中”。孟子发展了“时中”的思想,引入了“执中”“有权”的观念。《孟子·离娄》:“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这里的“权”就是因时而变、顺势变化的意思。”当嫂子掉进水里,就必须援之以手,将其救起,再讲男女授受不亲,就是见死不救、不仁不义了。在这里,“时”与“仁”最终得以会通融和,“时”的变通是为了实现“仁”的理想。总之,孔子思想中“时”的观念,反映了孔子顺应时势、因时制宜的辩证观点,具有与时俱进的思想内涵。这也是孔子及儒家思想历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摘自2013年5月9日《人民日报(理论)》有删改)

1.下列关于孔子思想中“时”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孔子所说“无可无不可”,即“可”与“不可”看起来是相互对立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说明了孔子的“时”的思想是辩证法的源头。

B.“无适也,无莫也”说明对孔子而言,为择善而从,一切都不是固定不变的,一切都要顺应时势,相机行事,以获得最佳效果。

C.公山弗扰盘踞在费邑图谋叛乱,召孔子去,孔子不顾子路的反对,意欲前往。孔子以实际行动,证明了他待“时”而动的观念。

D.孔子不拘泥于“事君以忠”的成见,从而否定了管仲“非仁”,反映了他在评判人物时顺应潮流、依时而定的“时”的观念。

2.下列对“时”与“仁”的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孔子的思想中“时”与“仁”是交融会通的,他主张遇事依时而定,灵活应对,而这依“时”而动的原则则是“仁”。

B.“时”与“仁”密切相关,孔子应“非仁”的公山弗扰之召前往,是想使周文王、武王的仁义之道复兴在东方,所采取的变通的“时”的手段。

C.“时”与“仁”交融会通,对“仁”的内涵可“依时而定”,管仲以前“事君以忠”为“仁”,管仲以后“仁”则变为对人民、对天下一统有大德的政治作为。

D.孟子引人了“执中”“有权”的观念,使“时”与“仁”最终得以会通融和。嫂子掉进水时,就不能再讲男女授受不亲而不援之以手。在这里,“时”是手段,“仁”是理想。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时”与“仁”同为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但人们只注意到了“仁”并对其做了充分的讨论,而忽视了“时”的思想。

B.伯夷、叔齐、柳下惠等人在当时被称为贤人,孔子对他们的德行作过褒奖有加的评价,但他却不想模仿他们的作为,也不赞成人们模仿他们。

C.管仲和召忽曾共同辅佐公子纠,当齐桓公杀了公子纠继承君位后,召忽因受儒家“事君以忠”思想的影响自杀以殉,因而得到子贡的肯定。

D.孔子的“无可无不可”、一切依时而定的思想,体现了他的中庸思想,具有与时俱进的思想内涵。这也是孔子及儒家思想历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