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申泮文:爱国是心灵深处的“化学反应”

陈建强

2017年7月4日,101岁的申泮文教授在津辞世。那位年逾九旬还在给本科生上课的老人走了,那位南开园里几乎所有人都熟稔的“白发先生”走了,那位经常颇为自得地称呼自己为“南开土货”的科学巨匠走了……

“要努力把年轻人培养成才,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尽一分力量”

“申先生在授课的时候从来都不迟到,而且都是站着给学生们上课。”他的学生、南开大学化学学院车云霞教授回忆,“一次,课前突然暴雨瓢泼。有些学生都没能赶来上课,他却准时出现在了教室门口。看着淋得湿透的先生,同学们掌声如雷。”

申泮文说,西南联大和南开树立了真正的大学精神。在他看来,老教授、名教授坚持给本科生上课,不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传达一种气质,能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

1980年,面对人才短缺的情况,申泮文提出“培养高层次人才,应该立足于国内”的主张,从而制定了3个“五年计划”,倡导恢复了助教制度,开设了一整套研究生课程。这一培养高层次人才模式于1989年获得优秀教学成果奖。2008年,他的教学团队获首批国家级教学团队。到1996年,南开大学无机化学学科培养出教授19人、副教授17人、博士生导师7人, 博士、硕士50多位。

申泮文不保守、喜欢“赶时髦”。他80岁学电脑,90岁开通博客,把博客当成“延伸出去的黑板”。申泮文虽没有出国留学、没有博士学位,但他创造条件让青年师生出国深造。他说:“科学没有国界,可是科学家有祖国,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是为祖国人民谋福利”。

“我这一生就做了两件事:一个是爱国,一个是化学”

申泮文常骄傲地说:“我是南开的‘土货’!”1928年,南开大学确定摒弃“全盘照搬西方教育”的办学模式,办“土货化”的南开。就是这样一个南开“土货”,在我国化学教育与研究领域创下了多项第一。

1959年,申泮文响应号召,主动援建并建成山西大学化学系。“文革”期间,他遭受迫害,但“为国家搞科研出成果”的决心更加坚定。他想方设法让朋友到已关闭的图书馆查资料,将国外先进成果介绍到国内。77岁那年,申泮文组建了分子科学计算中心。那段时间,人人们总看到他骑着一辆破旧自行车穿梭,而他的“上坡不下车,下坡不刹车”也成了人尽皆知的“名言”。此时的他罹患癌症,切掉了五分之四的胃。

申泮文梦想着中国的高等化学教育走在世界前列,直到90岁还给本科生授课;为了编写最先进的教材,笔耕不辍,一生出版了3000万宇的著作,堪称中国最“高产”的化学家。2005年,申泮文以“我国执教时间最长的化学教师”的评语,入选“中国最令人感动的教师”。

申泮文见证了祖国和母校的苦难历史。1936年,申泮文就读南开大学。日军全面侵华后,申泮文投笔从戎。淞沪沦陷后,申洋文进入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他用两年时间完成了三年的学业,于1940年毕业。抗战胜利后,他受命承担清华、北大和南开三校复员返校的公物押运工作。跨越3500公里路途,他和同伴将300多吨公物运回平津,为西南联大的历史画上最后一个句号。

新生入学,南开大学很多院系都会邀请申泮文开办校史讲座,他不论多忙都从不拒绝:“爱国主义教育是育人的根本,是我们教师最崇高的责任。”

他的一言一行,正是对“允公允能,日新月异”这一南开精神的完美诠释。

(2017年08月16日16版《光明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申泮文给学生上课从不坐着,也从不迟到,即使刮大风下大雨的恶劣天气也会准时到达,赢得了学生的尊重与称赞。

B. 申泮文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模式经过实践后,效果很好,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

C. 申泮文77岁时虽然罹患癌症,但是他生活很俭朴,就连自行车都是破旧的,还富有热情,组建了分子科学计算中心。

D. 抗战胜利以后,申泮文主动承担了将西南联大复员返校的公物押运到平津,他是结束我国西南联大历史的最后一个人。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 文章第一自然段中连用三个“那位……走了”,既写出了申泮文伟大且崇高的精神,又体现了人们对他的无限敬仰与缅怀的情感。

B. 申泮文教授从小到大都执力于教育事业,就连90岁高龄了还在给本科生上课,是我国执教时间最长的教师,确实令人很感动

C. 申泮文一直没有出国留过学,也没有博士学位,却做出了让人仰及的成就,据此可知,现在的出国潮对青年们的成长是不利的。

D. 申泮文经常所说的“我是南开的‘土货’”一语既体现了南开大学在当时的办学模式,又形象地写出了申泮文的自信与自豪之感

E. 文章写申泮文的经历就是围绕着教育、科研这个旋律来进行的,而对于其它事情几乎没写,由此可见,申泮文的人生比较单纯。

3.根据上述材料,说说申泮文是怎样完美诠释“允公允能,日新月异”这一南开精神的?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简单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