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8 题,其中:
单选题 25 题,非选择题 3 题
简单题 8 题,中等难度 12 题,困难题 8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25 题
  1. 管伸认为“一国而两君,一国不可理也”;孟了指出“天无二日,民无二王”,墨子主张“天下之乱也,至如禽兽然,无君臣上下长幼之节,父子兄弟之礼……是故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这反映了当时社会

    A. 众多学术流派思想趋同

    B.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确立

    C. 等级森严追求国家统一

    D. 重建秩序成为社会诉求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在孔子看来,君主应当作为尊贵的权力象征而存在,并不需要管那么多,可将国家治理权交给贤能之士。这反映了儒家思想

    A. 强调儒道相通

    B. 主张君巨共治协

    C. 赞同虚君政治

    D. 力主以民为本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吕氏春秋•应同》中称“凡帝王之将兴也,天必先样乎下民。”《淮南子•天文》认为“人主之情,上通于天,故诛暴则多飘风,杆法令则多重螟。”这些言论突出体现了

    A. 七权的神秘色彩

    B. “君权神授”理论

    C. 古代的自然崇拜

    D. “天人感应”思想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陆贾是西汉初年力倡儒学的名臣,为适应汉初政治统治的需要,他提出了“行仁义、法先圣,礼法结合、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由此可知陆贾

    A. 否定了法家的基本主张

    B. 代表了汉代儒学发展方向

    C. 背高了汉初的治国理念

    D. 继承了董仲舒的思想体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作为“宋四家”之一,苏轼强调书法艺术应自由新意、不践古人,做到有意无法,而且“书必有神、气、骨、肉、血”。该书法理论

    A. 深受程朱理学影响

    B. 崇尚魏晋风骨

    C. 体现政治变革思想

    D. 彰是个性追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朱熹认为“道不远人,理不外事”,他不赞同学者把精力仅仅用在从内心中寻找终极意义。这说明朱熹

    A. 推崇格物致知的方法论

    B. 反对内心反省

    C. 主张理学原则的生活化

    D. 提倡知行合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王阴明对《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进行了重新解读,指出“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格物”是为了“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据此可知,王阳明

    A. 开创了儒学新体系

    B. 反对批判先秦候学

    C. 关注人的主体地位

    D. 主张克服私欲致良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清初,针对明代后期以来“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学风,有学者主张,从注释、辨伪、文字、音韵训诂等方向着手,追寻《六经》、《论语》等先秦儒家经典的本来意义,重建知识与思想权威。这说明清初考据学的兴起

    A. 推动了经世致用思潮的发展

    B. 蕴含着儒学重建的思想

    C. 否定了传统儒学的思想权威

    D. 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应以“各得其私,各得其利”的原则制定“天下之法”,取代“桎梏天下人之手足”的“家之法”,以约束帝王的“人治”。这一主张体现了

    A. “儒法并用”的治国主张

    B. 废除君主制度的民主思想

    C.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

    D. 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源寰志略》是成书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的一部世界地理志。作者徐继畲在初版中,将“皇请一统舆地全图”放在了“亚细亚”之后,但最终在好友的建议下,将其调整到卷一的卷首。这一变化

    A. 有利于改变中国人的世界观

    B. 体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旨

    C. 说明天朝上国观念根深蒂固

    D. 是对传统心态的第一次挑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著名学者葛兆光指出,从明末清初以来,面对西方文明,中国大体都是坚持在“传统中变”。可1895年以后,在追求富强的心情中,一切却似乎在向省西方式的“现化“转化,出现了“在传统外变”的取向。材料中“在传统外变“指的是

    A. 中体西用,自强求富

    B. 突破器物,学习制度

    C. 以日为师,全盘西化

    D. 追求民主,提倡科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1901年,在戊皮政变不到三年后,曾经坚决反对和镇压过变法的慈禧太后宣布要实行“新政”,称”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学习西方已然成为一种社会时尚。这说明维新变法的意义在于

    A. 挽救民族危亡

    B. 推动政治革命

    C. 促进西学东渐

    D. 引领思想解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1903年,孙中山在给友人的信中指出,欧美国势积重难返,“高者富可敌国,贫者贫无立锥”,这种贫富不均势必会引起大的冲突。因此,他认为,“今日吾国言改革,应为贫富不均计。”这说明,孙中山

    A. 意识到社会革命的必要性

    B. 主张改革以解决社会问题

    C. 将民生问题放在首要位置

    D. 以民生主义解决贫富不均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1919年胡适发表文章指出,新思潮的根本意义是“评判的态度”,对传统文化,要通过“整理国故”,区分“国粹”与“国渣”,去芜取菁,再造文明。这表明胡适

    A. 背离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

    B. 贯彻民主与科学的精神

    C. 用西方文明改造儒家思想

    D. 主张传统文化与时俱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建国初期,受苏联影响,妇女争当“英雄母亲”,1953年人口普查全国有6亿多人。1956年周恩来在《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议中提出,在“生育方面要加以适当节制”。这说明当时

    A. 破除了对苏联建设经验的迷信

    B. 党和国家对人口增殖的理性思考

    C. 传统的多子多福观念已被抛弃

    D. 制定了实施计划生育的人口政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把什么东西统统都集中在中央或省市,不给工厂一点权力,一点机动的余地,一点利益,恐怕不妥。”这认识提出的背景是

    A. 国民经济调整

    B. 苏联经济建设的成功

    C. 三大改造完成

    D. 中共八大的胜利召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1970年6月,中共中央提出恢复“文化大革命”后业已停山的高等学校招生,招生的对象是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和解放军战土,招生办法为“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这一做法

    A. 是教育界拨乱反正的重要举措

    B. 体现了“民族的大众的“教育

    C. 导致大学教育形式化、政治化

    D. 有利于提高国家的教育质量水平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毛泽东曾指出“农村斗争的发展,小区域红色政权的建立,红军的创造和扩大,促进革命高涨。所以,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以为将要超过工人的努力而不利于革命,我们认为是错误的。”根据所学知识,毛泽东这段话应该选自哪一篇著作

    A.

    B.

    C.

    D.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智者学派认为政治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既非自然有之,也非神意所造,是人类在长期共同生活中为避免纠纷而约定俗成的产物。法律是人为的,那就不可能做到真正的公平、正义。这一观点意在揭示

    A. 社会契约思想

    B. 没有永恒的法律

    C. 法律的客观性

    D. 人是万物的尺度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荀子主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平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苏格拉底认为“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世界上最快乐的事,就是为真理而奋斗”。二者均

    A. 强调知识和学习的重要性

    B. 推崇理性精神

    C. 关注世俗生活和现世幸福

    D. 肯定人的价值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他们在批判中世纪神学思想时,并没有完全采取纯粹的世俗主义态度。相反,他们创造性地阐发了基督教神学文化传统的某些想想资源,采取了“借神颂人”的理论模式。借助上帝至高无上的权威来颂扬人的自由意志和理性尊严。属于“他们”主张的是

    A. 实现人的彻底解放

    B. 反对世俗君主专制

    C. 追求人的价值尊严

    D. 怀疑神灵人性至上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一天,马丁·路德在研读《圣经》时,看到“义人必因信得生”时,突然觉醒到原来人的得救只是因为他对“上帝”的信仰以及上帝的思赐,由此提出了“因信称义”的观点。这说明马丁·路德

    A. 意图恢复基督教的历史传统

    B. 从神学角度论证人的自主性

    C. 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

    D. 传播和发展了理性主义思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将当时的中国视为理想国,皇帝实行开明统治,法律与伦理道德融为一体,民众自觉遵守。而同一时代的孟德斯鸠则认为,中国是一个以恐怖为原则的专制国家,君主集各种大权于一身,法律的人治色彩浓厚。二者对中国的不同看法主要是因为

    A. 中国政治的两面性

    B. 现实斗争的需要

    C. 法国思想界的活跃

    D. 阶级立场的不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后,宗教势力组织信徒出版刊物,不断集会,叫嚣“打倒进化论”、“拯救心灵”“粉碎达尔文”。1864年,竟有30位皇家学会会员与40位医学博士,联名发表宣言反对达尔文。这说明

    A. 新世界观确立的曲折性

    B. 欧洲人崇尚理性主义

    C. 进化论存在严重的漏洞

    D. 宗教与科学势同水火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表现的是一个“什么也没有发生,谁也没有来,谁也没有去”的悲剧。作品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人物没有鲜明的性格,着重表现人的心态和心理活动过程。该文学作品体现的艺术风格反映了

    A. 工业文明下对理性王国的憧憬

    B. 对社会现实冷静深刻的批判

    C. 西方社会精神危机与心灵创伤

    D. 拉美文学与西方文学的融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3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代,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从唐到清,中国主流文学形式发生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科技方面的突出表现,并指出其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黄宗義的民本思想打破了君主制的框架。认为天下不是君主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设立君主的目的是服务民众。他提出具体的政治改良办法,如“天下之大,非一人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宰相设政事堂,便殿议政,天子不能尽批,到宰相批之,下六部施行”;“学校,养士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公是非于学校”;他还推崇夏商周三代的封建制,提倡“方镇自治”。

    ——黄宗義《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在一个自由的国家里,立法权应该由人民集体享有,人民必须通过自己选出的代表组成立法机关制定法律或监督它所制定的法律的执行。贵族应组成团体和平民团体同时享有立法权,二者有各自的议会。行政权应掌握在国王手中,因为政府各部门时时需要采取急速的行动,一个人管理比由几个人管理要好。行政机关有权制止立法机关的越权行为,否则立法机关就要变成专制。行政也应通过它的“反对权”来参与立法。司法权应由选自人民阶层中的人员组成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的方式来行使,它不为某一特定阶级或某一特定职业所专有。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折黄宗羲对政治改良的构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德斯鸠和黄宗羲的思想对社会发展影响的异同点,并分析其产生不同影响的原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知识分子,对于身份立场,是有几项原则条件的,认为必然属于知识分子行为的表征。其一,有开拓并延续民族文化的使命。其二,有担负国家政治的责任和过问政治的兴趣。其三,如此的保政全民幸福的枪负,所谓“达则兼济天下”。其四,有悲天悯人之情怀,淑世之热肠。如此这般有学识有修养和思想能力的人,才可以说是传统的知识分子。当近代知识分子自我感悟到觉醒的精神状态后,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努力趋向,就是热切的更要晚醒全国同胞。很自然的他们就担当了先知先觉者的身份。

    ——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近代知识分子“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