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地区屡受灾荒

材料一  5世纪末,中原地区农业经济已较发达,成为北魏主要产粮基地,而平城地区屡受灾荒,粮食供应常发生危机。随着北魏在中原的开拓,平城已不适合于控制整个北方地区。加上平城的保守势力强大,北魏社会的发展受到了制约。迁都后,孝文帝下诏改用汉姓,改穿汉服,改说汉语。于是,胡食、胡床、畜牧选种等草原文化因子也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较早进行汉化改革的皇帝,他在公元496年,领头把复姓拓跋改为元,从此他的姓名就成了元宏。其他如独孤氏改姓为刘,步六孤氏改姓为陆。当时鲜卑民族改姓达一百多。

材料三  “太和改革”由孝文帝亲自设计和主导,基本上取得了成功。一方面是因为改革的大方向是正确的,是先进文化、制度对落后文化和制度的取代:另一方面,孝文帝本人的改革意志和决心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在改革面临保守派阻挠和挑战的时刻,孝文帝始终坚定改革方向不动摇,对破坏改革的势力进行强有力打击,扫除改革障碍,同时他还注意选贤任能,培养改革中坚力量,推动改革持续不断向前迈进。

——摘编自《北京日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魏迁都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孝文帝都实行的哪些汉化措施?这次改革的目的是什么?这次改革有何影响?

(3)根据材料三,谈一谈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今天的改革有哪些重要启示?

七年级历史综合题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