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民网北京8月20日电(记者郝孟佳)今天,《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19)---儿童校外生活状况》在京发布。报告显示,儿童参与课外班日常化,课外班已成为校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60%的儿童参与课外班,上学日五天参与课外班的累计时间为3.4小时,周末两天参与课外班的累计时间为3.2小时。每个儿童平均每年上课外班的花费为9211元,占家庭总收入的12.84%。

家长对儿童校外生活的重视情况

单位:%

学段

家长

非常重视

比较重视

一般

不重视

非常不重视

幼儿园

父亲

65.0

26.3

8.0

0.5

0.3

母亲

71.8

23.4

4.4

0.4

0.2

小学二、四年级

父亲

63.7

25.0

9.9

0.7

0.7

母亲

71.4

22.2

5.6

0.2

0.6

小学六年级和初中

父亲

49.0

30.9

16.0

2.9

1.2

母亲

59.1

27.1

11.2

1.6

1.0

合并

父亲

57.4

28.0

12.2

1.7

0.8

母亲

66.0

24.7

7.8

0.9

0.6

材料二

儿童校外生活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总体来看,儿童校外生活状况存在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城市儿童在学习、体育锻炼、外出游玩上的时间更多,而乡镇农村儿童在使用电子产品看视频打游戏、家庭劳动上的时间更多。

家庭收入高的儿童,假期父母照料生活、课外班和走亲访友、外出旅游等参与情况更好。优质学校的儿童家长教育观念更加现代化,更重视儿童的校外生活,与儿童的陪伴、交流时间更多。但所有儿童在家庭劳动(上学日28.11分钟,周末50.11分钟)、社会学习(上学日12.01分钟,周末29.41分钟)上的时间都不长,说明儿童校外生活中劳动教育、社会活动的内容还不充分。

报告称,66.5%的儿童在上学日报了“学科辅导”类课外班。应试教育对儿童参与课外班目的有较大影响,44.39%的儿童或家长提到参与课外班是为了“提高成绩”,32.83%为了“掌握知识”、21%为了“掌握学习方法”、17.81%为了“培养学习习惯”等。

儿童在周末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更长,平均为96.27分钟。尤其是到了初中阶段,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已经跃居第二位。值得注意的是,乡镇农村儿童的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108.18分钟)明显高于城市儿童(88.40分钟)。

材料三

中小学生“减负”的目的:把多元综合发展的时间和资源还给家长和孩子。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推动教育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不断转变教育理念、使用新的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水平。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孩子的学习能力、良好习惯、人格素养和综合能力越来越重要,这些是他们应对未来市场人才需求变化和竞争不可或缺的竞争力,可以想见,素质教育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单靠当下仍以学科知识教育为主的校内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减负”就是要减轻中小学生的校内课业负担,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课外探索、实践,以此推动孩子的个性化发展,更好地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减负”,就是要将时间还给家长和孩子,让他们根据自身的水平、兴趣爱好以及发展需求去做更有针对性的安排。毕竟,每个孩子受教育的时间都是有限的,而每个家庭、每个孩子的教育问题都不一样,从这个角度而言,“减负”新政避免了孩子教育计划安排的“一刀切”,把基础课程之外的发展还给孩子和家长,并统筹协调市场资源来予以解决。

1.从材料一中,你得出哪些结论?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镇农村儿童在使用电子产品看视频打游戏、家庭劳动上的时间比城市孩子更多。主要原因是乡镇农村儿童缺乏监护人的管理,也没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些农村孩子只有靠虚拟世界带来快乐。

B.总体来看,儿童校外生活状况存在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优质学校的家长教育观念越现代化,越重视儿童的校外生活。

C.儿童的校外生活仍然以“学科辅导”类课外班为主,这主要是应试教育对儿童参与课外班目的有较大影响。

D.“减负”,就是要将时间还给家长和孩子,让他们根据自身的水平、兴趣爱好以及发展需求去做更有针对性的安排。

3.结合上述材料,针对“儿童校外生活”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九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