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活动五·听,大自然的赞歌)

你和小奇、小霞本学期阅读了法布尔的《昆虫记》。请你完成各题。

(材料一)

鱼形幼虫一到孔外,皮即刻脱去。但脱下的皮自动形成一种线,幼虫靠它能够附着在树枝上。幼虫落地之前,在这里行日光浴,踢踢腿,试是筋力,有时却又懒洋洋地在绳端摇摆着。

它的触须现在自由了,左右挥动;腿可以伸缩;前面的爪能够开合自如。身体悬挂着,只要有微风就动摇不定。它在这里为将来的出世做准备。我看到的昆虫再没有比这个更奇妙了。

不久,它落到地上。这个像跳蚤一般大的小动物在线上摇荡,以防在硬地上摔伤。身体在空气中渐渐变坚强了。它开始投入严肃的实际生活中了。

这时候,它面前危险重重。只要一点风就能把它吹到硬的岩石上,或车辙的污水中,或不毛的黄沙上,或坚韧得无法钻下去的黏土上。

这个弱小的动物迫切需要隐蔽,所以必须立刻到地下寻觅藏身的地方。天冷了,迟缓就有死亡的危险。它不得不各处寻找软土。没有疑问,许多是在没有找到以前就死去了。

最后,它找到适当的地点,用前足的钩扒掘地面。我从放大镜里见它挥动“锄头”,将泥土掘出抛在地面。几分钟以后,一个土穴就挖成了。这小生物钻下去,隐藏了自己,此后就不再出现了。

未长成的蝉的地下生活,至今还是个秘密。不过在它来到地面以前,地下生活所经过的时间我们是知道的,大概是四年。以后,在阳光中的歌唱只有五星期。

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得来不易的刹那欢愉呢?

(节选自课文《蝉》)

(材料二)

儿童是效果极佳的存储系统。习惯和传统一旦存入他的记忆档案,就再也无法销毁。蝉能如此出名,应归功于儿童。儿童在最初尝试背诵东西时,就结结巴巴地念叨了蝉的不幸经历。有了儿童,构成寓言基本内容的那些浅薄无聊的东西,便将长久保存下去:蝉将永远是在严寒袭来的时候忍饥挨饿,尽管冬天本来不会有蝉;蝉将永远乞求几颗麦粒的施舍,实际上那食物与它的吸管是根本不相容的;蝉还将总是一位乞讨者,所乞求的却是自己从来不吃的苍蝇和小蚯蚓。

出现这些荒唐的谬误,责任究竟在谁?拉·封丹的大部分寓言,确实因为观察精细而引人入胜;然而在上述的问题上,他的确颇欠思虑。拉·封丹早期故事中的主题形象,诸如狐狸、狼、猫、山羊、乌鸦、老鼠、黄鼠狼,以及许许多多其他动物,拉·封丹自己是了如指掌的;它们所做的事情和动作,都描写得准确细腻,惟妙惟肖。这些故事人物就生活在当地,出没于附近一带,甚至与作者朝夕相处。这些动物的公共生活和私生活,都发生在他眼皮底下。不过,在他那个“兔子雅诺”蹦跳的地方,蝉是看不到的,属于外乡人;蝉的声音他闻所未闻,蝉的模样他见所未见。他的心目中,那名声蜚然的歌唱家,肯定就是螽斯这类东西。

……

寓言家讲给我们的事情,被事实真相当做一种“肆意杜撰”而摈弃。有时候,蝉和蚂蚁之间是有关系,但都不是较为确定的关系;可以确定的只有一点,那就是,它们的关系恰恰与人们所说的相反。并不是蝉主动与蚂蚁建立关系,它活在世上,从来无需别人的援助,这关系是由蚂蚁的主动造成的,他是贪得无厌的剥削者,在自己的粮仓里囤积一切可吃的东西。任何时候,蝉都不会到蚂蚁的窝门前乞讨食物,也不会保证什么连本带利一起还;正相反,正是缺食慌神的蚂蚁,向歌唱家苦苦哀求。请注意,我说它是苦苦哀求!借还之事,绝不会出现在掠夺者的习俗当中。它剥削蝉,而且厚颜无耻地把蝉洗劫一空。

(选自《昆虫记·蝉和蚂蚁的寓言》,王光译,作家出版社)

1.请根据材料一,梳理蝉的鱼形幼虫从出孔到隐身的过程,完成填空。

出孔——______——悬挂——落地——______——藏身

2.请根据材料一概括:蝉的幼虫落地后,面临着哪些“危险”?

3.根据材料二,小霞发现下面拉封·丹的寓言有一些描述并不符合蝉的真实习性,请你分点加以概括。

蝉和蚁

蝉在整个夏天,

日日唱歌消闲,

北风终于来到,

它可样样缺少,

没有一点苍蝇,

蚯蚓更不见影。

它找邻居蚂蚁,

前去叫饿喊饥,

恳求蚂蚁宽容,

借给几粒麦种,

捱到春天来临:

“动物一言为定,

明年秋收以前,

连本带利还清。”

蚂蚁不爱出借,

算它较小缺点。

它对借债者说:

“热天你没干活?”

“请您不要见怪,

逢人唱个痛快。”

“唱歌?真是舒服;

何不现在跳舞!”

4.鲁迅把《昆虫记》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请以上面两则材料为例,从科学性和文学性两个角度说说鲁迅为什么给予《昆虫记》这么高的评价?

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