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申报》的办报过程,是中国报业近代化的典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申报》由英国人美查于1872年创办,其办报目的只为盈利,因而十分重视办报质量。美查认为中国编辑最了解中国读者,因此将编辑大权交给蒋芷湘、钱昕伯等中国文人,使《申报》成为第一家由中国人主笔的外报。《申报》创办初期,新闻业务不断发展,不仅是整个中国办的最为成功、最具特色的商业性报纸,还确立了中国商业性报纸的基本模式,成为居主导地位的新闻传播媒介。

1912年秋,三十二岁的史量才得到张謇等实业家的支持,买下了当时已有四十年历史的《申报》,提出“经济独立”、“无偏无党”的企业化方针,抵制袁世凯等政治人物或政治集团对报纸的影响。到1922年创刊50周年时,已发展成为平均日销5万份的、全国最大的报纸之一。主要措施有:一,开展广告业务,设广告推广科;二、强化报纸发行;三、注重基础建设,更新技术设备。……为避免在战争迭起的动荡政局中受到牵连而危及营业利润,《申报》实行不偏不倚、轻言论重新闻的编辑方针。《申报》总主笔陈景韩把新闻采访写作要求归纳为3条,一曰确,二曰速,三曰博。此新闻“三字经”成为当时《申报》记者的守则,一时为报界记者所效仿。“九一八”事变后,《申报》一改保守的政治立场,积极宣传抗日,揭露日寇侵略暴行,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当局以“战时附逆”为由,对《申报》实行党化政策,由此,《申报》及其附属事业被国民党接管,改变了纯民营性质。

                    ——摘编自沈惠敏《史量才与<申报>的发展》

(1)根据材料,概述《申报》发展历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国报业近代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高三历史材料分析题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