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义利观,是一种特定的伦理规范和道德准则,孟子的“义”不仅是一种待人接物时约束我们的准则,更是一种道义优先的价值观,是一种理想的人格。

儒家的重义轻利,是不言私利,反对见利忘义,不想因利而害义的观点。孔子言“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中也可以看出,孔子不反对“求富”,“恶贫”的观点。孟子重“义”轻“利”,提倡“以义为先,不必曰利”的观点,也阐明了人们在待人接物中,只有先讲求了“义”,才可追求没有副作用的大利的道理。后来董仲舒讲的“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与朱熹讲的“必以仁义为先”也都是这个道理。因此,关于人的利欲问题,儒家诸子欲于其中找到一个平衡的支点,那就是重义轻利、以义为先。其主旨就是主张在合乎“义”的前提下,去取得正当的、更长远、更大的“利”,从而在这个支点的基础上平衡社会的利益关系,从而发展出一套修身治国之道。由此可见,孟子的义利观着实开创了义与利理论的新篇章,为后世儒家诸子“义”的学说的生生不息奠定了基础。

中国儒家“义”的思想千年不衰,其中必然有值得我们当世借鉴的理论。虽然有人认为儒学只是农业文明的产物,是过时的东西,如同“义”这种准则性的学说于当世已经没有价值,但是这些人忽略了儒学对我们民族性格、生存处世方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没有人文精神的调治,社会的发展可能是畸形的。孟子大义为先的思想,激励着近代革命人士为民族大义前赴后继、舍生取义,让民族于危难中重义轻利,不论是反封建的斗争中还是在反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中,重“义”的思想已然成为中国人血液中的因子,融入到危难之时的志士心中。这些思想精华,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凝结和升华为“见义勇为、大义为先”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浩然正气。

然而,当今社会中一些人在价值观念上产生混乱,这些人金钱至上,弃精神道义于不顾,发不义之财,得不义之利。此类以利为上的功利主义,是一种缺乏诚信、道义的危险信号。对于生活在和平时期的我们,我们的“义利观”应该与时俱进,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应该欣赏、钦佩并推崇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行为。退一步讲,我们在生活中面对“义”与“利”的冲突时,我们应该合理的平衡这两者的关系,把“义”放在首位,以义统利。毕竟“好义”和“欲利”是两种人性,其中虽有交集但并不是不可共存。于个人而言,正确的看待和处理义和利的关系是做人、立身的大事,我们不可陷于个人的利欲之中,为人处事应见利思义,应在道德与利益的抉择中站到“义”的一方。

(选自杨喆《解读孟子“义利观”:见利要思义不义则不为》,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孟子的“义”,是一种道义优先的价值观,当“义”与“利”冲突时,要以义为先。

B. 孔子认为“求富”“恶贫”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他主张仁义,不赞同“重义轻利”。

C. 文中董仲舒与朱熹的话,都阐明了只有先讲求“义”,才可追求无副作用的大利。

D. 儒家义利观以义为前提,可以平衡社会的利益关系,发展出一套修身治国之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二段孔子“富费”与“贫贱”的言论,阐明儒家并非杜绝求利,一味追求义。

B. 文中引用的有关“义”“利”的语句,内容不尽相同,但其基本思想大同小异。

C. 文章第三段先破后立,指出“义”的学说已没有价值,重“义”的思想仍根深蒂固。

D. 文章引述近代革命人士舍生取义之举,例证了儒家义利观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孟子的“义利观”是后世儒家“义”的学说的源泉和基础,对当世仍有借鉴意义。

B. 儒学对民族性格等方面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都能自觉进行人文精神调治。

C. 生活中经常遇到“好义”与“欲利”的冲突,是因为二者关系难以平衡,无法共存。

D. 当今人们应该理解、继承和发扬儒家的义利观,避免唯利是图,践行以义为先。

高二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