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国家权力逐渐退出乡村,形成了“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的乡村治理格局。乡绅主要来自于休假退隐的官员、退休居乡的前官僚、尚未入仕的士人。乡绅不仅是里甲制(征税)和保甲制(征兵) 的主要控制者,还是乡村公共事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在灾荒之年出面与政府协调要求以减代赈、减免赋税等,同时兴办赈局、义庄,救济乡里。他们是乡村社会规范的解释者、社会教化的维护者,积极创办义学、私人书院、方志局、文学社团等乡村文化教育机构。

——摘编自徐祖澜《乡绅之治与国家权力》

材料二  20世纪20~30年代,“教济农村”、“建设农村”、“复兴农村”成为中国社会的普遍呼声。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推出了“新县制”改革并成立了“农村复兴委员会”,力图在加强对农村控制的同时,改善农村的现状。中国共产党则把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以农民为主体,用武装斗争的形式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而国共两党之外的一批知识分子,怀着教世济民的真诚愿望,发起乡村建设运动。他们认为乡村治理不只是简单的农村经济改良工作,而是一场民族文化复兴运动。晏阳初领导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梁漱溟领导的乡村建设运动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摘编自张忠民《略论近代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乡村治理的特点并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明清乡村治理相比,近代乡村治理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成因。

高三历史非选择题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