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进  京

刘震云

虽然立春了,路上的风也寒;一路寒风吹着,人可不就发起了高烧?从固安到大兴的客车上,李雪莲身上烧得越来越厉害了,现在都有些迷糊了。客车开到固安与北京大兴的交界处,李雪莲突然发现,交界处停着四五辆警车,公路旁站着警察,示意所有开往北京的车靠边,接受检查。路旁已停满接受检查的车辆。李雪莲一惊,出了一阵冷汗;从泰安出发,没敢坐火车,也没敢坐长途汽车,倒了这么多乡村汽车,看来还是没躲过警察的检查。停下接受检查的车辆,排成了长队。等了一个多小时,两个警察才上了李雪莲乘坐的客车,挨个儿检查各人的证件,询问去北京的理由,检查各人去北京的县政府开出的证明。

和二十年前李雪莲头一回进北京,在河北与北京的交界处遇到的检查一样。这种场面李雪莲经得多了,也不惊慌。警察挨个儿盘查,有的旅客过了关,有的被赶下了车。终于,一个警察检查到了李雪莲。先看了李雪莲的身份证。李雪莲递上去一个假的。为了躲避警察盘查,三年前,李雪莲花了二百块钱,办了一个假身份证。身份证上的名字,取她名字中一个“雪”字,前边加一个“赵”字,叫“赵雪”,平反“昭雪”的意思;二十年告状,可不就为了平反昭雪吗?这假身份证制得跟真的一样,往年的警察没看出来,现在盘查的警察也没看出来。警察将身份证还给李雪莲,问:

“到北京干什么去?”

李雪莲:“看病。”

回答的跟二十年前一样。警察盯着她:

“去北京哪家医院?”

李雪莲:“北京医院。”

回答的也跟二十年前一样。警察:“看什么病?”

李雪莲:“你摸摸我的头。”

警察愣了一下,便伸手摸李雪莲的额头;李雪莲脑门烫得跟火炭一样;警察的手忙缩了回去。警察:“县政府的证明呢?”

李雪莲:“大哥,我都病成这样了,哪儿还有工夫去开证明呀。”

警察:“那不行,你得下车。”

李雪莲:“我脑袋都犯迷糊了,下车死了,你负责呀?”

警察不耐烦地:“两回事啊,有病先在地方医院看,等全国人代会开过,再去北京。”

说的也跟二十年前的警察说的一样。李雪莲将头歪到车窗上:

“我得的是肺气肿啊,一口气喘不上来,我就完了;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我不下车。”

警察便上来拉李雪莲:“别胡搅蛮缠,没有证明,就得下车。”

两人撕拽起来。李雪莲身边坐着一个老头,突然站了起来;老头身穿旧军服,看上去干部模样;老头指着警察说:“你要证明,她都病成这样了,不是证明吗?”

又说:“她从上车就挨着我,一直跟个火炉似的;如果她是你姐,你也这么不管她的死活吗?”

一句话说得李雪莲好生感动;多少天没听过体贴的话了,一个外地陌生老人的话,让她百感交集;想起一路上七八天的种种委屈;想起二十年的种种委屈,不由大放悲声,哭了起来。见李雪莲哭了,警察也一愣,抖着手说:

“不是我不让她去北京,北京正在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呢。”

老头:“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怎么了?人民就不能进北京看病了?她是不是人民?”

见李雪莲哭了,车上的乘客都怒了,纷纷站起来,加入指责警察的行列:

“什么东西。”

“还有没有人性?”

一个剃着板寸的青年喊:“不行咱把这车给烧了!”

也是众怒难犯,警察一边慌着说:“你以为我想这么做呀,这是上头的规定。”一边也就下了车。

警察下车,客车便上路。李雪莲谢过身边的老人,谢过大家,也就不再哭了。李雪莲身子本来就弱,大哭一场后,就更弱了。没哭之前通身发烧,现在突然冷得浑身打颤。冷过一个时辰,突然又浑身发烧。这样冷一阵热一阵,李雪莲突然昏迷过去,倒在身边老头身上。

老头见李雪莲昏了过去,忙喊司机停车。司机过来查看,见她昏迷不醒,又听她刚才对警察说患的是肺气肿,便有些着慌,担心她一口气喘不上来,死在车上。老头又喊:

“还愣着干什么?快送她去医院呀。”

司机这才慌忙又开起车,加大油门,向前开去。

(节选自刘震云《我不是潘金莲》,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文本开头两段既交代了时令,又写出了主人公的生病及其去北京的原因,让读者明白时代背景及主人公的身份,暗示出主人公的悲剧遭遇。

B. 李雪莲的假身份证取名为“赵雪”,表现了主人公希望平凡昭雪的正当愿望;而警察没看出破绽,意在说明现在有些警察的无能。

C. 车上的乘客看见警察无理欺侮李雪莲,群起指责警察,表现出现在社会还是好人居多,还是有不少敢于见义勇为、维护正义的人。

D. 小说中老头这个形象的设置,既有利于推动小说情节的展开和发展,也有利于体现时代主旋律,有利于表现社会正能量。

2.根据小说节选部分的内容,简要分析李雪莲的人物形象。

3.从小说节选部分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中,你得到哪些启示?请简要谈谈。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