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论述类文本阅读

关于文化多样性,中国古代先贤提出了“和而不同”的思想。据史料记载,最早提出这一思想的是西周末期的史伯,他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今天,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推动文化交流互鉴,既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选择。

早在人类文化发展的上古时期,如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古代希腊与古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就不是一个模式,而是形成多个文化体系。此后,不同文化是在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碰撞中前行,逐渐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英国学者罗素认为,不同文明的接触,以往常常成为人类进步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学习希腊,阿拉伯学习罗马帝国,中世纪欧洲学习阿拉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又学习东罗马帝国。欧洲文化是这样,东亚也是如此:日本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学习借鉴中国;明治维新之后,中国通过日本学习世界。中国从印度引入佛教,之后中国佛教影响东亚、东南亚一大片区域。

人类文化发展史表明,一种本土文化、民族文化或地域文化与外来文化进行交流互鉴时,只要坚持科学方法,保持自己文化的特性,就能不断吸收改造外来文化并使其成为自己的一部分。鲁迅认为,中国文化在其悠久的历史进程中,总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总是“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这种变化发展的文化,其民族性更鲜明突出,更符合民族发展的需要。这种文化民族性变化发展的状况体现在文化的各种形态上。以中国绘画为例,“六朝以来,就大受印度美术的影响”。中国国画在印度绘画的影响下,内容与形式发生较大变化。在长期发展进程中,中国国画还受到其他民族和国家绘画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受西方油画的影响要比受印度绘画的影响更大。但是,中国国画的民族特色并未因此荡然无存,而是在交流互鉴中更好保持了自身的生命力和艺术魅力。再看文学,鲁迅的《狂人日记》,名字来自俄罗斯作家果戈里的同名小说,但内容是中国人的灵魂和精神。

从文化发展史来看,民族性和世界性是一对同生共长的属性,呈现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对此,许多思想家都有过论述。在欧洲,18世纪德国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赫尔德谈论过二者的关系,19世纪俄罗斯理论家别林斯基对二者的关系也发表过系统意见。针对19世纪40年代俄罗斯文学界的斯拉夫派与西方派的激烈争论及不同意见,别林斯基既反对斯拉夫派的排外主义、拒绝吸收西欧进步文化的思想,也反对西方派排斥民族文化的主张。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人类社会形成多种多样的文化。这些文化既是不同民族创造的文化成果,又是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推动不同文化交流互鉴,无疑可以让各国人民享受到更为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 

(摘编自吴元迈《文化在多样性基础上交流互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当今世界,发展民族文化,实现世界文化繁荣,推动文化交流是唯一可行的道路。

B. 文化多样性是历史形成的,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发展模式,因而具有独特性。

C. 中国画之所以能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是因为接受了不同民族、国家绘画的影响。

D. 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是对立统一的,对立指不同文化是相互排斥、互不相容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引述古代先贤“和而不同”的思想,并由此提出了本文的主张。

B. 文章以尊重文化多样性为前提,逐层深入地论证了有关文化交流互鉴的观点。

C. 文章以人类文化发展史为据,有力论证了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D. 文章认为文化具有民族性和世界性双重属性,并充分论证了二者的辩证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化多样性为文化间的交流互鉴提供了可能,文化的交流互鉴,必然带来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B. 不同文明的接触带来了人类的巨大进步,各国人民都应以开发的心态相互交流和学习,共同进步。

C. 古老的中国文化能长期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得益于既保持自己文化的特性,又善于吸收外来文化为我所用。

D. 文化民族性和世界性同生共长,在尊重文化多样性基础上推动文化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