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输出

凿井技术、丝绸、漆器、杏、

铁器、冶金技术、梨、养蚕技术

输入

汗血马、音乐、舞蹈、胡萝卜、

核桃、芝麻、佛教、葡萄、苜蓿

——据七年级华师大版教材《汉朝的中外交流》整理

材料二  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 耶稣会士把一些中国经典译成拉丁文,还以通信方式向本国广泛介绍了中国的文化、历史、典章制度和文学作品。……新发现的中国文化,不论对其解释是否正确,却向法国启蒙思想家提供了反专制、反教权的思想武器。      

——选自《世界史·近代史篇》

材料三  中国是从19世纪开始进入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转型的近代化过程的,西方世界的霸权威胁与文明示范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性启动要素,然而也应该看到,近代化的变迁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冲击-反应”的过程,对于中国来说,它既是古老的历史在新世纪的骤然断裂,又是这一历史在以往的传统中静悄悄的绵延。只是到了19世纪、20世纪,当西方的示范展示另一种迥然不同的发展道路时,中国才对自身历史的内部挑战产生了一种多少是变化了的回应方式,太平天国的“平均主义”,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戊戌变法的“大同书”等等中都可以找到根据,这种回应方式离不开中国的历史传统。这样,中国历史的内部要素与西方文明示范效应叠加在一起,共同制约着中国近代化的反映类型与历史走向。

——陈达凯主编的《中国(近)现代化史》

材料四   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换言之,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我们若不着重本身人事,专求模仿别人制度,结果别人制度,势必追随他们的人事而变,我们也还得追随而变,那是何等的愚蠢。

——钱穆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

(1)据材料一表格归纳汉朝中原地区经丝绸之路“输出”“输入”的主要差异。造成输出与输入产品显著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上图所示陆上丝绸之路断续存在了1600多年,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产生的重要意义。

(2)依据材料二,概括明末清初东西方交流的主要特点。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的知识指出,与西欧相比,中国近代前期近代化有何“民族特色”?

(3)概括材料四的主要观点,结合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的政治活动的失败加以说明。

高二历史材料分析题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