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洋布、洋货“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松太布市,削减大半,丝、茶出口日盛”。

——《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材料二:(19世纪)90年代,天津武举李福明在北京开办一家机器面粉厂,使用外国进口蒸汽机磨,每天能磨面粉200石。京城官府见机器面粉厂生意兴隆,就存心勒索。李福明不甘忍受压迫,到官府去讲理。结果,官府给他扣上“私设磨坊”、“哄闹官署”等罪名,革去他的武举功名,“交刑部照例治罪”。李福明的机器面粉厂迫关闭。

——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资料选编》

材料三:(民国初期)是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一直处于不发达状态的中国资本主义是在辛亥革命之后才得到蓬勃发展的。

——(法)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近代中国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为民族工业的产生提供了哪些重要条件?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中李福明的遭遇说明了什么问题?他所面临的“困局”在19世纪末得以改善的最重要的政治因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回答,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形成这一特点的最重要外部因素是什么?

(4)综上所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有哪些?从中,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启示?

九年级历史综合题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