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山东大水,民多饥乏。天子遣使者虚郡国仓廪以振贫民,犹不足;又募豪富吏民能假贷贫民者,尚不能相救。乃徙贫民于关以西及朔方以南新秦中七十余万口,衣食皆仰给县官,数岁假予产业。使者分部护之,冠盖相望。其费以亿计,不可胜数。
   汉既得浑邪王地,陇西、北地、上郡益少胡寇,诏减三郡戍卒之半,以宽天下之徭。

上将讨昆明,以昆明有滇池方三百里,乃作昆明池以习水战。是时法既益严,吏多废免。兵革数动,民多买复①及五大夫,征发之士益鲜。于是除五大夫为吏,不欲者出马。以故吏弄法,皆谪令伐棘上林,穿昆明池。

是岁,得神马于渥洼水中。上方立乐府,使司马相如等造为诗赋,以宦者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弦次初诗以合八音②之调。诗多《尔雅》之文,通一经之士不能独知其辞,必集会《五经》家相与共讲习读之,乃能通知其意。及得神马,次以为歌。汲黯曰:“凡王者作乐上以承祖宗下以化兆民今陛下得马诗以为歌协于宗庙先帝百姓岂能知其音邪?”上默然不说。

上招延士大夫,常如不足;然性严峻,群臣虽素所爱信者,或小有犯法,或欺罔,辄按诛之,无所宽假。汲黯谏曰:“陛下求贤甚劳,未尽其用,辄已杀之。以有限之士恣无已之诛,臣恐天下贤才将尽,陛下谁与共为治乎!”黯言之甚怒,上笑而谕之曰:“何世无才,患人不能识之耳,苟能识之,何患无人!夫所谓才者,犹有用之器也,有才而不肯尽用,与无才同,不杀何施!”黯曰:“臣虽不能以言屈陛下,而心犹以为非。愿陛下自今改之,无以臣为愚而不知理也。”上顾群臣曰:“黯自言为便辟③则不可,自言为愚,岂不信然乎!”

(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十一》,有删改)

【注】①买复:谓平民纳资免除徭役。汉制,爵位到五大夫起就可免除徭役。②八音:指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音调。③便辞:善于迎合他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凡王者作乐/上以承祖宗/下以化兆民/今陛下得马诗/以为歌/协于宗庙先帝/百姓岂能知其音邪

B. 凡王者/作乐上以承/祖宗下以化/兆民今陛下/得马诗以为歌/协于宗庙先帝/百姓岂能知其音邪

C. 凡王者作乐/上以承祖宗/下以化兆民/今陛下得马/诗以为歌/协于宗庙/先帝百姓岂能知其音邪

D. 凡王者/作乐上以承/祖宗下以化/兆民今/陛下得马诗/以为歌协于宗庙/先帝百姓岂能知其音邪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山东,指战国、秦、汉时对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的通称,与当时关东含义相同。

B. 冠盖,指官吏的官帽服饰和车乘的顶盖,后用以称达官贵人,本文特指使者。

C. 乐府,指古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兼采民间诗歌和乐曲,后来也成为一种诗体名。

D. 五经,指五部儒家经典著作的合称,也就是《诗》《书》《礼》《乐》和《春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山东地区发生水灾,朝廷将七十多万灾民迁徙到函谷关以西及朔方郡以南的新秦中地区,由官府救济生活、帮助生产,耗资巨大。

B. 汉朝得到浑邪王的辖地后,陇西、北地、上郡一带的外族入侵也减少了,为了减轻百姓的徭役负担,皇帝下令将三郡的屯戍部队减半。

C. 由于战争频繁,许多百姓购买爵位来逃避兵役,导致可征调的人越来越少,于是朝廷除去他们的爵位,将他们发配去砍伐荆棘,挖昆明池。

D. 汲黯在对待人才的问题上与皇帝意见相左,于是义愤填膺地进行劝谏,在皇帝拒绝之后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遭到了皇帝的讥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天子遣使者虚郡国仓廪以振贫民,犹不足;又募豪富吏民能假贷贫民者,尚不能相救。

⑵陛下求贤甚劳,未尽其用,辄已杀之。以有限之士恣无已之诛,臣恐天下贤才将尽,陛下谁与共

治乎!

高二语文文言文阅读简单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