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14分)

凡物之然也,必有故。而不知其故,虽当,与不知同,其卒必困先王、名士、达师之所以过俗者,以其知也。水出于山而走于海,水非恶山而欲海也,高下使之然也。稼生于野而藏于仓,稼非有欲也,人皆以之也。故子路揜①雉而复释之。

子列子常射中矣,请之于关尹子。关尹子曰:“知子之所以中乎?”答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请。关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子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 非独射也,国之存也,国之亡也,身之贤也,身之不肖也,亦皆有以。圣人不察存亡、贤不肖,而察其所以也。

齐攻鲁,求岑鼎,鲁君载他鼎以往。齐侯弗信而反之,为非,使人告鲁侯曰:“柳下季以为是,请因受之。”鲁君请于柳下季,柳下季答曰:“君之赂,以欲岑鼎也?以免国也?臣亦有国于此,破臣之国以免君之国,此臣之所难也。”于是鲁君乃以真岑鼎往也。且柳下季可谓此能说矣,非独存己之国也,又能存鲁君之国。

齐湣王亡居于卫,昼日步足,谓公玉丹曰:“我已亡矣,而不知其故。吾所以亡者,果何故哉?我当已。”公玉丹答曰:“臣以王为已知之矣,王故尚未之知邪?王之所以亡也者,以贤也。天下之王皆不肖,而恶王之贤也,因相与合兵而攻王,此王之所以亡也。”湣王慨焉太息曰:“贤固若是其苦邪?”此亦不知其所以也,此公玉丹之所以过也。

越王授有子四人。越王之弟曰豫,欲尽杀之,而为之后。恶其三人而杀之矣,国人不说,大非上。又恶其一人而欲杀之,越王未之听。其子恐必死,因国人之欲逐豫,围王宫。越王太息曰:“余不听豫之言,以罹此难也。”亦不知所以亡也。   (选自《吕氏春秋·审己》)

【注解】①(yǎn):通“掩”,覆而取之,罩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与不知同       当:适合

B.子列子常射矣       中:靶心

C.齐攻鲁,岑鼎       求:寻求

D.恶其三人而杀之矣      恶:诽谤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水出于山而走海               宣子田首山   

B.退习之三年                 提刀立,为之四顾

C.国人之欲逐豫                之以饥馑

D.达师之所以过俗者,其知也。       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3.下列都能表明作者的观点态度的一项是:(   )

① 不知其故,虽当,与不知同,其卒必困

②非独射也,国之存也,国之亡也,身之贤也,身之不肖也,亦皆有以

③柳下季以为是,请因受之   ④贤固若是其苦邪 

⑤此公玉丹之所以过也   ⑥余不听豫之言,以罹此难也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②③⑥   D.①④⑥
4.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先王、名士、达师超过普通人,是因为他们了解事物变化的原因。像水的发源、流向,庄稼生长、收藏这样的事,也都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B.鲁君向柳下季求助,柳下季告诉鲁君,如果救助了鲁国,他自己的国家就会受到齐国攻击,所以自己很难办到,于是鲁君就把真的岑鼎送去了齐国。

C.越王授受到自己儿子攻击后,后悔自己没有听从弟弟豫的意见把四个儿子都杀掉,从而避开危难,实际上是他并不明白自己到底错在何处。

D.本文举例丰富,运用巧妙,有简例和详例,有正例和反例,并将例子与议论结合,阐明了“知故”“审己”的核心思想。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圣人不察存亡、贤不肖,而察其所以也(2分)                          

(2)柳下季以为是,请因受之。(2分)

(3)贤固若是其苦邪。 (2分)

高二语文文言文阅读简单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