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关于工匠精神的主题阅读

自李克强总理在《2016政府工作报告》中“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来,工匠精神成为社会关注、讨论的热点。

[材料一·未来]

广州2017年3月24日电美通社/3月23-26日,德国莱茵TUV集团管理执行董事会主席富笔博士(Michal Fuebi)受邀出席博鰲亚洲论坛2017年年会,并于23日下午举行的“工匠精神:把制造做到极致”分论坛上,与众多企业家及精英就将“制造”做到极致的“工匠精神”展开对话交流和深入探讨。富笔(Michal Fuebi)认为,质量、敬业、耐心是工匠精神的体现。德国约有40%的学生选择职业学院,而不上大学,成为未来的工匠。过去的工匠精神意味着手工制作,而现在和未来的机器生产也包含工匠精神。

[材料二·现实]

《解放日报》:青岛市召开的一次外资企业人才交流洽谈会上,一家塑料制品公司开出年薪16万元的高价招聘一名高级技师。在劳动力普遍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国内的高级技术工人却出现了巨大缺口。

《参考消息》2017-03-22:今年春季以来,福建省某市高频举办24场招聘会。许多电子企业不约而同地遇到了相同的问题与尴尬,那就是技工荒。招工者哀叹:“博士硕士满街跑,在电子领域当中高级技工却难找。”

[材料三·调查]

2016年,《中国教育报》一项对1794名15至36岁年轻人进行的调查显示,95%的受访青年表示钦佩能在某个领域做到极致的人。但佩服归佩服,行动起来就难多了。调查同样显示,大约超过70%的人会以现实为重,把“工匠精神”仅当作一种“云中”的理想。占最大的两个原因是:①生产讲速度,营销靠低价,员工不培训,既然社会允许,我又何必讲工匠精神?②互联网时代,很多人寻找风口、做网红,既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又能过得不错,生活多姿多彩。如果我慢工细活精益求精,赚钱太慢,而且无趣。我没法讲工匠精神。

[材料四·观点]

《经济日报》2016年//8月//15日/第005版“经济圆桌”:过去我们尊称人为“师傅”,现在称“老板”;过去几级工很自豪,现在好技工很难找。这说明现在工匠的社会地位不高、收入不丰、作用不够,许多优秀人才不愿加入工匠群体。在瑞士、德国,做一个工匠是很多学生尤其是男孩子的梦想。在我国大学生被称为“天子骄子”之时,日本则把民间艺人奉为“国之瑰宝”。不形成尊重工匠的良好社会氛围,不树立“技能光荣”的社会风尚,谁来做工匠?没有工匠,哪来工匠精神?

《人民日报》2016//6月//21日/第020版“新青年”:人是制度的产物,不同的制度安排会对一个人产生不同的激励,弘扬工匠精神要求人才激励制度对各类所有制经济的一视同仁。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从“工匠精神”养成的需要来审视我国现有的有关制度,摒弃清理一批过时的制度,建立并完善人才培育制度,形成工匠职级晋升、荣誉授予、国际交流的机制,收入分配要向能工巧匠倾斜,调动工匠“在车间完成创新”的积极性。

《中国航空报》2015年//5月//12日/第002版:在中国的儒家文化基因里,匠人是被人看不起的,是没有地位的。儒释道文化,尤其是儒学是主流文化,这种主流文化并不利于工匠精神的产生。孔子讲中庸,老子讲无为,佛教讲看破,孟子讲“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都不利于产生工匠精神。科举制度开启了选拔人才的先河,从此也有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些都导致民族精神中严重缺乏科学严谨、求实创新和精益求精的精神。1956年制定并逐步完善的“企业八级技术等级制度”,得到当时企业工人和全社会的普遍认可,八级工成为工人终生奋斗的职业生涯目标。总的来说,中国的工匠精神被主流文化忽视,以民间口碑的形式,以百年老牛,中华老字号的方式流传,忍辱负重,很委屈。

人民论坛理论研究中心2017-03-06:早先,我国处于产品“短缺时间”,公众更多关注的是产品数量和规模,忽视了产品的结构与质量。“中国制造”虽然遍及国内外市场,但有时也会被贴上“精制滥造”和“价廉质次”的标签。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人的消费结构、消费习惯才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慢慢从在乎“贵不贵”转为追求“好不好”。

[材料五·选择]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以极致的态度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更完美的精神理念。真正的工匠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既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又打造出本行业最优质的、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德国与日本的工匠精神享誉世界,一个家族几代人潜心钻研一门手艺的现象并不少见。

斜杠青年:指的是这样一个人群:他们不满足单一职业和身份的束缚,例如,“张三,作家/演员/摄影师”。斜杠青年追求自主的而又多元的、有趣味同时又能经济独立的生活,这已成为年轻人热衷的生活方式。

1.根据材料二,你能发现什么问题?请用一句话简要概括。

2.请根据材料分点列举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3.在材料四中,小编粗心地把一个例子放入不合适的位置,请你找出来抄写在横线上,说说它应该出现在哪一家媒体的材料中,并简述理由。

4.有人认为,工匠精神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必备素养。有人认为,斜杠青年才符合当代潮流。结合材料写出你的看法和理由。

九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