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小麦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42条。下图表示小麦的三个纯合品系的部分染色体及基因组成:Ⅰ、Ⅱ分别表示一对同源染色体,A为矮杆基因,B为抗矮黄病基因,E为抗条斑病基因,均为显性。乙品系和丙品系是由普通小麦与近缘物种偃麦草杂交后,经多代选育而来,图中染色体上的黑色部分(B和E基因所在)是来自偃麦草的染色体片段。

(1)在培育乙、丙品系的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的变化,这种变异为__________。该变异可为__________提供原材料。

(2)若将无E基因的Ⅰ染色体相应位置上可看成有e基因、无B基因的Ⅱ染色体相应位置上可看成有b基因。甲和乙杂交所得到的F1自交,若所有染色体正常联会,则基因A与a可随___________的分开而分离。F1自交所得F2中有_______种基因型,其中表现型为抗矮黄病的个体在F2中占___________。

(3)甲和丙杂交所得到的F1自交,由于染色体Ⅰ甲与Ⅰ丙差异较大,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可能无法正常联会,而其它染色体能正常配对,要证实这一推测,可取_________花药中的组织进行染色观察,如果观察到细胞中有__________个四分体,则支持这一推测。

(4)如果以甲为材料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获得矮杆、抗矮黄病、抗条斑病的品种,需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该技术所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

高三生物综合题极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