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甘地的一生复杂多变,极富争议。人们对他的评价也是众说纷纭,毁誉不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很少有人去想,在一个有着两亿多低教育人口的大国,将类宗教追求转化为与法治逆向的政治诉求手段,必定包藏隐患。甘地的非暴力不仅在实践中出现种种问题,在理论上也走向极端,逻辑混乱,令人困扰。一个标志就是宗教冲突绵延不断。

                             ——摘编自林达《重读<甘地自传>》

材料二  阿马蒂亚·森(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曾做过一项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甘地主张每人纺纱织布的政策对当时的印度经济并无真正促进,反倒是后来生产洋布的产业普及开来,真正推动了印度的经济发展。

材料三  摆脱大规模的贫穷一直是印度的核心问题。而摆脱英国殖民者的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则是另一个核心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又必须实现多种宗教和平共处,避免国家大规模分裂。

产业化的大规模生产方式,机器必定掌握在极少数资本权贵手里,资本扩张没有约束,民众的苦难就没有尽头。而老式纺车掌握在每个人的手里,它不但在生产土布,也在生产马克思所谓的“劳动关系”。甘地推行土布的倡导推广开来,演变成大规模的“排斥英国货”运动,有力地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的基础,为以后民族独立提供了条件。

                    ——摘编自梁捷《甘地的反经济的经济思想》

请回答:

(1)归纳材料一、二的主要观点。

(2)据材料三,作者认为甘地的手纺车运动产生了哪些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应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高三历史非选择题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