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周初。秦统一前其含义有京师、国中、诸夏、中央之国等含义,但其核心则是指“诸夏”。“诸夏”与周人由服制而来的血缘亲疏有关,故有“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的相对变动状态。由此知:“中国”的意义不单指政治秩序,更反映了一种文化观念。于是在周人的观念里,天下就是由文化高的华夏诸邦和落后的蛮夷所组成。秦统一后直到近代以前,中国人的这种天下观除了更为明晰外,却无根本变化。奇怪的是:尽管古人早已有了“中国”观念,但秦、汉、唐、宋、清等王朝无一以“中国”作为正式国名。也许对古人而言,王朝与国家算是同等的概念。

——摘编自许章润、翟志勇《历史法学:家国天下》

材料二  1864年《万国公法》在华翻译流传,主权国家观念为晚清士人所知。1873年,英、法、美、俄等国公使以五鞠躬礼觐见同治皇帝,呈递国书,中国传统的天朝体制被打破。并开始接受西方的“世界——国家”秋序。但真正让国人形成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则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后果。在当时的知识精英眼里,“世界仅有一国,则国家不能成立,国与国相峙而有我国”。随之清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国家重构,但终归失败。于是,“民族国家是欧洲列强立国之本”成为主流共识。1912年初中华民国的建立则是这种共识在中国的第一次实现。此后,尽管历史颇有波折,但民族国家认同却越来越深入人心。

——摘编自李帆、邱涛《近代中国的民族国家建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述“中国”观念的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观念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该变化的原因。

高三历史连线题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