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遭遇被让座     蒋勋功

①公交车上抢座位,本不是什么新闻。可是,一辆公交车上就发生了这样一幕,一个老太太和一个小孩子同时抢一个座位,小孩子捷足先登,老太太非要坐。小孩子不同意,老太太恼羞成怒,竟然一屁股坐在小孩子的腿上。见此,小孩的母亲赶过来理论,于是一场争斗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有媒体以“挟人让座”为题,由“抢”到“挟”,性质有了明显的变化。

②问题是发生在一老一幼两个人身上,按规定,这两个都有优先享受照顾的权利,尊老爱幼嘛!从权益的角度讲,凡是购了票,一票一座,应该受到保护。坐不坐、让不让是购票人自己的事。让位体现风格,不让也有权利。当事人不同意,真还不能强迫。不让座往往被不分青红皂白受到谴责,多少是有失公正的。

③推而广之,做好事完全基于个人的自愿,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自觉行为,不屈服于任何外在的压力。比如义务献血,抽的是个人的血,不能强行把针头插进别人的血管。遇见不幸跌在地上的陌生人,他可以选择扶与不扶。捐款捐物,是个人掏腰包,不能强求。如此等等。可以倡导这种美德,培育良好风气。也可以批评指责各种冷血行为,见难不帮、见危不救应当受到良心的谴责。但是,做好事不能挟迫于人。

④这一挟迫,虽然是贬损别人,反而是自己的道德缺失。那么想过没有,你坐了,别人只能站着;你舒服了,别人就不舒服了。这样,就把自己的舒服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何况那个座位本来就是别人坐的,那份舒服本来是别人享受的。挟迫人家道德高尚,那你自己的道德又跑到哪里去了?

⑤老虎也会念佛,任何人都有慈悲的一面。当善举成为普遍行为时,整个社会的风气应当会好起来。而当做好事还有顾忌时,那么选择犹豫、退却、躲避就不应受到指责了。有人就利用别人的善良,滋润着自己的生活;有人就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别人的帮助,把一切当成应该。开始送上几个鸡蛋,知道感谢,二次,三次,还知道说声谢谢,慢慢地,以为这是天经地义的。如果哪一次没及时送来,或者不送,攻击、指责是必然的,全是别人的错。 有人倒在地上,如果没有人敢去搀扶,不奇怪,那是因为怕受牵连;有人抢劫,甚至杀人,如果没有人见义勇为,不奇怪,那是因为有时英雄流血还要流泪;有人要救助、募捐,如果响应者寥寥,不奇怪,因为担心那款物不知会流向何方。事情容易颠倒,性质须臾发生变化,不放心,不甘心。在这种背景下,如果还去挟迫他人做好事,只能适得其反。

⑥这个世界并不缺乏爱,缺的是一种氛围。爱的氛围营造,是每个人的事,是全社会的事。

1.在这篇一事一议的文章中,作者是因什么事而引发议论的?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说说第⑤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九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