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

——摘自《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

材料二  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德意志的莱布尼茨盛赞儒家道路及影响下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法国的伏尔泰认为,儒学不是宗教;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

——摘自《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参考资料》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西汉和宋朝时期以儒学为正宗的“帝国文化”的形成和强化的过程。

(3)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清中叶以前“市民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相当细弱的主要原因。

(4)依据材料二并结合当时德意志的历史背景,说明莱布尼茨为何推崇中国儒学文化?伏尔泰当时推崇中国考试制度的出发点是什么?

高二历史材料分析题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