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庠,字周彦,荣州人。父梦易,登皇祜第,力成父志,言于州县不听,言于刺史,言于三司,三司以闻,还籍没者三百五十五家,蠲岁额三十万斤。尝摄兴州,改川茶运,置茶铺免役民,岁课亦办。部刺史恨其议不出己,以他事中之,镌三秩,罢归而卒。母向氏,钦圣宪肃后之姑也。

庠幼颖悟,七岁能属文,俨如成人。年十三,居父丧,哀愤深切,谓弟序曰:“父以直道见挤,母抚柩誓言,期我兄弟成立赠复父官,乃许归葬,相与勉之。且制科先君之遗意也,吾有志焉。”遂闭户,穷经史百家书传注之学,寻师千里,究其旨归。蚤岁上范纯仁、苏辙、张商英书,皆持中立不倚之论,吕陶、苏辙皆器重之。

元祐中,吕陶以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荐之,庠以宋邦杰学成未有荐者,推使先就,陶闻而益加敬。未几,当绍圣诸臣用事,遂罢制科,庠叹曰:“命也,无愧先训,以之行已足矣。”

崇宁壬午岁,应能书,为首选。京师蝗,庠上书论时政得失,谓:“中外壅蔽,将生寇戎之患。”张舜民见之,叹其危言。下第径归,奉亲养志,不应举者八年。

大观庚寅,行舍法于天下,州复以庠应诏。庠曰:“昔以母年五十二求侍养,不复愿仕,今母年六十,乃奉诏,岂本心乎?”时严元祐党禁,庠自陈:“苏轼、苏辙、范纯仁为知己,吕陶、王吉尝荐举,黄庭坚、张舜民、王巩、任伯雨为交游,不可入举求仕,愿屏居田里。”以弟序升朝,赠父官,始克葬,葬而母卒。

终丧复举八行,事下太学,大司成考定为天下第一,诏旌其门。朝廷知其不可屈,赐号“处士”。寻改潼川府教授赐出身及章服一日四命俱至竞力辞不受虽处山林唱酬赋咏皆爱君忧国之言。太后念其姑,尝欲官,庠以逊其弟、侄及甥,且以田均给庶兄及前母之姊。庠卒,孝宗谥曰贤节。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三十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寻改潼川府/教授赐出身及章服/一日四命俱至/竟力辞不受/虽处山林/唱酬赋咏/皆爱君忧国之言/

B. 寻改潼川府教授/赐出身及章服/一日四命/俱至竟力辞不受/虽处山林/唱酬赋咏/皆爱君忧国之言/

C. 寻改潼川府/教授赐出身及章服/一日四命/俱至竟力辞不受/虽处山林唱酬/赋咏皆爱君忧国之言/

D. 寻改潼川府教授/赐出身及章服/一日四命俱至/竟力辞不受/虽处山林/唱酬赋咏/皆爱君忧国之言/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司是古代的三个官署,在不同的朝代所指不同,五代、北宋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主理财赋。

B. 元祐是古代帝王年号,中国古代常用年号纪年。文中“崇宁”“大观”“庚寅”都是用帝王年号来纪年的。

C. 太学是汉代出现的在京师设立的国家最高教育机构,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属于国子监。

D. 处士,古时候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后亦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多指那些不愿“出仕”的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庠的父亲代理兴州太守期间,因改川茶运遭到刺史中伤,被削除了三等职,回家后去世。

B. 王庠把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的机会让给了已经学成的宋邦杰,吕陶知道后更加敬重他。

C. 京城遭蝗害,王庠上书论述时政得失,张舜民见到他的上书,感叹他言论正直,敢于直言。

D. 州里让王庠应诏,王庠认为这不是自己的本意,又逢元祐党禁很严,不愿应举求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父以直道见挤,母抚柩誓言,期我兄弟成立赠复父官,乃许归葬,相与勉之。

(2)当绍圣诸臣用事,遂罢制科,庠叹曰:“命也,无愧先训,以之行已足矣。”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