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晚明时期到清朝中期,约有500名耶稣会士来华,中国人从他们那里学到了大炮铸造法、历法、绘图、算术、天文、几何等西方文明,这为中国提供了使其自身现代化的机会。但这一缕微弱之光只在一小部分较进步的中国士大夫中隐约闪亮,中国的士大夫总体上对自己的文化遗产自负非凡,以至不承认需要吸收外来学识。与此同时,传教士也将汉学传回了欧洲,利玛窦翻译的《孔子四书》于1687年在巴黎出版,1682年耶稣会士向教皇呈现了400多部中国典籍译本。欧洲第一次领略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一些大思想家如歌德、伏尔泰、亚当·斯密等成为中华文明的崇拜者。欧洲上空弥漫着进步的气息。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西方思想的涌入,始于鸦片战争前对圣经和宗教小册子的翻译。1861-1895年间,译著范围扩展到外交、军事、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其中应用科学占40%,自然科学占30%。

这段时期,从英美国家翻译来的著作占全部的85%。1895年后,对西方作品的翻译不仅局限于军事和技术方面,还包括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社会结构、科学和哲学思想等方面。

1902-1904年的全部译著中,社会科学占255%,历史和地理占24%,自然科学占21%,应用科学占105%,哲学和文学占113%,其中译著来自日本的占62%。

请回答: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在中外文化交流碰撞中,中国和西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指出它们各自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译著外国作品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哪些因素会推动中外文化交流。

高二历史材料分析题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