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赏者,所以辨情也;评者,所以绳理也。赏而不正,则情乱于实;评而不均,则理失其真。赏而不正,在乎信耳而弃目;评而不均,由于贵古而贱今。古今虽殊,其迹实同;耳目诚异,其识则齐。识齐而赏异,不可以称正;迹同而评殊,未得以言平。平正俱翻,则情理并乱也。

昔鲁哀公遥慕稷、契之贤,而不觉孔丘之圣;齐景公高仰管仲之谋,而不知晏婴之智;张伯松远羡仲舒之博,近遗扬子云之美。夫子之圣,非不光于稷、契;晏婴之贤,非有减于管仲;扬子云之才,非为劣于董仲舒,然而弗贵者,岂非重古而轻今,珍远而鄙近,贵耳而贱目,崇名而毁实邪?

观俗之论,非苟欲以贵彼而贱此,饰名而挫实,由于美恶混糅,真伪难分,弃法以度物情,信心而定是非也。今以心察锱铢之重,则莫之能识;悬之权衡,则毫厘之重辨矣。是以圣人知是非难明,轻重难定,遂制为法则,揆量物情。故权衡诚悬,不可欺以轻重;绳墨诚陈,不可诬以曲直;规矩诚设,不可罔以方圆。故摹法以测物,则真伪易辨矣;信心而度理,则是非难明矣

越人臛蛇以飨秦客,秦客甘之以为鲤也,既觉而知其是蛇,攫喉而呕之,此为未知味也。赵人有曲者,托以伯牙之声,世人竞习之,后闻其非,乃束指而罢,此为未知音也。宋人得燕石以为美玉,铜匣而藏之,后知是石,因捧匣而弃之,此为未识玉也。郢人为赋,托以屈子,举世而诵之,后知其非,皆缄口而捐之,此为未知文也。故以蛇为鲤者,唯易牙不失其味;以赵曲为雅声者,唯钟期不混其音;以燕石为美玉者,唯猗顿不谬其真;以郢赋为丽藻者,唯相如不滥其赏

今述理者贻之知音,君子聪达亮于闻前,明鉴出于意表。不以名实眩惑,不为古今易情,采其制意之本,略其文外之华,不没纤芥之善,不掩萤烛之光,可谓千载一遇也。

(取材于北齐·刘昼《刘子》)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识则齐            落霞与孤鹜齐飞

B.不可罔以方圆         士也罔极

C.乃束指而罢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因捧匣而弃之         我欲因之梦吴越

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权衡诚悬,不可欺以轻重。

所以秤砣和秤杆确实挂在那里,就不能在重量上骗人了。

B.信心而度理,则是非难明矣。

相信自己可以超越公理,那么是非的标准就难以明辨了。

C.以郢赋为丽藻者,唯相如不滥其赏。

人们把郢赋误当作词藻优美的作品,只有相如不会丧失鉴赏准则。

D.君子聪达亮于闻前,明鉴出于意表

君子智慧明达表现在于盛名之前能看清价值,明辨是非表现在从外在表象能看出实质

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章开篇明确指出了评赏对于辨明人情、匡正事理有重要意义。

B.第二段指出,鲁哀公等三人在辨识人才方面,都存在贵古贱今的问题。

C.第四段运用类比论证,意在批评世人盲目追随潮流的变化,喜新厌旧。

D.作者认为由于美恶混糅,真伪难分,所以能赏文识人的知音千载难遇。

4.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①夫子之圣,非不光于稷、契。

②今以心察锱铢之重,则莫之能识。

5.要避免鉴赏品评时失实、失真,应遵循哪两个原则?请根据文意,分条概括。

6.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的问题。

①将下面《论语》中的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论语·卫灵公》)

②《论语》这句话与本文结尾“不以名实眩惑”对“名”的态度是否一致?请简要说明。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