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炮仗王谷三爷

许行

炮仗王谷三爷,以做炮仗出名。

三爷年过七旬,头发、胡子、眉毛全白了。可身板硬实,双目有神。每天早起常常踢踢腿,打打拳,也真有那么几招。有人说谷三爷还有一手好枪法,只是未见露过。

村口有个小庙台,五丈见方,半人来高。庙台上有座用石头凿的小土地庙,庙前一棵老柳树。谷三爷没事就往这一坐,便有些年轻人缠着,要听他讲武,跟他练功。

有人问他这功夫哪儿学的?他总是下巴一翘,然后喷金吐玉一般说出来“讲武堂”三个字。别人便不免在肚子里好笑,这老家伙吹牛也未掂量掂量,哪有讲武堂出身,在村里做炮仗的?其实细一究,谷三爷的话也不假,只不过在那里他是火头军,抽空子从别人身上偷点艺罢了。但不管怎样,谷三爷这点功夫,在兵荒马乱的年月,还是受人另眼看待的。许多盗匪,流贼都不敢轻易碰他。

这年,抗日义勇军要打县城,像潮水般涌过来。指挥官赵司令,怕人心不齐,请他出来督战,意在借重他这个老家伙来压压阵。甩给他一支大镜面匣子说: “这回看你谷三爷的了。”

谷三爷连忙双手把枪奉还,“这个战我督不得。”

“咋?”

“官未习武,兵未训练,怕是溃退下来控制不了。”谷三爷咬文嚼字地说,“我这匣枪向谁打?打敌人够不着,打自己人又于心何忍?赵司令您饶过我这做炮仗的吧!”

“你这老汉,真不识抬举。”赵司令未料谷三爷做出这么一篇文章来,很感面上无光,心里甚为不满。临去时还悻悻地甩下了一句话:“终究是个火头军,上不了阵的!”

谷三爷摇摇头,叹口气,再未言语。

不到一个时辰,义勇军果然溃退下来。赵司令路过时,却被谷三爷拦住了,要他把那支大镜匣子再给他。

“做啥?”赵司令不解。

“给你退敌!“谷三爷答得非常响亮。

赵司令看了谷三爷好一阵子,心想这老家伙好大个口气。让他督督战都不敢上阵,还能一人抵挡鬼子?!不过,又一想,鬼子在后边追得挺紧,若有人能打两枪,也会缓冲一下。就把那支匣枪又甩给了他,同时带有点鼓励而又掺杂奚落的成分,不冷不热地说了一句:“谷三爷,这回可看你的了!”

谷三爷一身血都涌了上来。他麻利地做了一番安排,然后躲在小庙台的老柳树后。鬼子们气势汹汹地杀过来,刚一接近村口,他举起匣枪,一枪一个,两枪就把鬼子震住啦!鬼子马上停下来卧倒,用机枪猛扫一阵,见没有动静才又往前冲。这时他又一枪一个,打得鬼子吱吱乱叫,他们又停下来扫射……直到他一梭子子弹都打光了,便把枪藏在庙台的石头缝里,随即安然坐在了柳树下。

鬼子们冲到跟前一看,竟是一个一碰就要掉渣的老家伙,像尊佛似地在那坐着呢,不由有点发愣。逼他举手站起来搜了身,又不见枪。

“你的枪呢?”

“没有……”谷三爷摆摆手。

“咦!打枪的人,你的不是?”鬼子往前冲时未看清打枪的人,这时只能用怀疑的口吻问。

“跑啦,跑啦!”谷三爷用手往山里指指。

“你的在这干啥?”

“我陪土地爷说话呢?”谷三爷笑了笑,指着土地庙慢条斯理地说。

鬼子不大明白,又无什么把柄,便让他带路去追义勇军。反正这个到了手的老家伙,什么时候收拾都由他们了。

“这得问问土地爷。”谷三爷依然平平静静地回答。

“啊!问什么土地爷?土地爷干什么的?”鬼子们都信神,不过,对这个回答还是叫了起来。

“守护一方土地,保佑一方人民。” 鬼子们听了很不舒服,一个军官过去看看土地庙这,只见茶几大的小红庙门紧关着。他上去一指挥刀便把庙门捅开了,还未等看着土地爷呢,就见火光一闪,随即惊天动地地轰然一声巨响,整个小庙台都被一小庙炮仗药炸飞啦!

谷三爷与十多名鬼子同归于尽。鬼子们收了尸,就未敢再往前追。

后来重修小庙台,小庙里的土地爷就是按谷三爷的模样捏巴的。

赵司令再回来,隆重祭奠了谷三爷。他冲着土地庙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响头。

选自《中国小小说许行卷·白雪雕像》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善用伏笔,开头“有人说谷三爷还有一手好枪法”看似闲笔,实则为后文情节做铺垫。

B.小说叙述客观冷静,作者将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倾向全都隐藏于看似平静的语言描写中。

C.谷三爷抗战的故事虽然历时不长,场景也不大,但情节尺水生波,曲折有致,颇具审美价值。

D.作者善于通过设置不同的场景塑造谷三爷这个形象,使人物显得丰富饱满,更具艺术魅力。

2.“赵司令”这个人物出场不多,但不可或缺,请简要分析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3.金圣叹在《水浒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回目中,对作者设置“山神庙”的用心颇为赞赏,以为“妙绝,奇绝”。本文的“土地庙”亦有此“妙”“奇”之“绝”请加以赏析。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