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战国“百家争鸣”时代,儒家与其他各家的关系如何?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变革时期,更是思想文化上的一个黄金时代。习惯上的“诸子百家”,当时主要有儒家、墨家、法家、道家、阴阳家、纵横家等。百家争鸣既是理想的冲突,更是智慧的交流,它促进了人们的认识向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的重点进军。

战国之际,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在当时号称一大“显学”,但是战国诸子学的崛起,不仅是“各以其道相胜”,而且对孔学构成了共同的挑战。在战国诸子多维视野中,从同一个孔子那里,墨子看见无用的奢淫,《庄子》看见大盗的祸首,盗跖看见道德的伪善,圣徒们看见人性的光辉,法家人物看见社会的毒素。因而,各家思想有破有立,他们之间既有激烈的辩难争执,又有吸纳交融之处。

首先对儒学构成挑战的是杨朱与墨翟。墨子从“兼相爱、交相利”的观点非议儒者的“亲亲有术,尊贤有等”原则,更站在简易实用的立场上极力批评儒家的“繁饰礼乐”“惰于作务”及厚葬主张。儒墨在战国号称两大显学,尽管它们彼此之间似乎水火不容,但是,墨子讲“兼爱”与儒家阐扬的仁爱之旨实有诸多贯通之处,如他们所讲的“爱人”都是基于一种理智或明智的自爱的动机。孟子曰:“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墨子亦有言:“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

其次,《庄子》一书的作者虽对孔子的态度有时比较温和,但在对孔儒实施口诛笔伐时也最是辛辣无遗。《庄子·天远》篇对孔子提出批评。在作者看来,古今之不同犹如水和陆,周与鲁之异亦如船与车,而孔子企求将周朝的制度推行于鲁国,正像把船推到陆地上行走;古今之不同亦犹猿猴异于周公,现在让猿猴穿上周公的礼服,它一定咬破撕裂,以至脱光而后快。一言以蔽之,孔子主张“复古”即恢复周礼,无异于“东施效颦”。

最后,法家与儒家也是势不两立的。儒家以善恶来界定人性,法家则认为人性好利;孔儒认为理想的“有道之世”存在于过去的时代,法家则认为“世异则事异”,而站稳“当今”时代的立场;儒家主张任贤以推行“德政”“礼治”,法家则倡言庸主“法治”足矣。正当孟子退而潜心著述,“序《诗》《书》,述仲尼之意”的时候,商鞅却正在泰国掀起了一场埋葬儒学的社会改革运动,即“商君教秦孝公……燔(fán焚烧)《诗》《书》而明法令”。

总之,在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儒家与其他各家既有分又有合,尤其是他们在政治上(庄子是个例外大多都鼓吹君主专制,为统治者提供了各式各样相反而又相成的可供选择的治国方案和统治术,以增强统治阶级的政治应变能力。因此,他们表面上看似势不两立,其实在为君主专制主义创建理论上,却是走在同一条道路上的同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理想和智慧的冲突,它促进了人们认识的进步。

B.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看到了儒家的各种问题,所以团结起来一起批判儒家。

C.墨家“兼爱”与儒家“仁爱”都包含“爱人”,也都出于“自爱”的动机。

D.法家与儒家势不两立,但他们又都主张向古人学习,用好的制度治理国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不同学派对儒家的看法,论证了学派间的思想在辩难争执中吸纳包容的观点。

B.文章引用《庄子》中的几个比喻事例,形象生动地论证了儒家泥古不化的思想弊端。

C.文章论证了儒家与其他各家在表面上对立,但在谁统治国家的大问题上立场是一致的。

D.文章用总分总的结构,写出墨、道、法等家与儒家思想的分歧与统一,论证结构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的诸子百家中,儒墨两家是“显学”,是因为他们的思想在当时得到所有人认可。

B.战国时诸子百家在激烈的辩难争执中,彼此吸纳交融,成就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高峰。

C.道家和法家都看出了儒家思想的问题所在,就是只向古人学习,看不到时代的发展。

D.孟子的儒家思想得不到认同的时候,商鞅的法家思想却得到秦王认可,实行了变法。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