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对联的历史,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3000年前,中国先民就已使用对偶句了。商周两汉以来诗人的对偶句及魏晋南北朝以来辞赋中的骈俪句,(        )汉语词义和汉字字形的特点决定了使用汉语、书写汉字的文人对于"对偶"的修辞手法情有独钟。盛唐以后形成的格律诗、律赋,对偶严格精密,对偶句已经是诗文的组成部分。对联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因此它就是由格律诗的对偶句和骈赋的俪句发展而来的。

早在秦汉以前,中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以驱鬼压邪。到了五代,人们开始把联语写在桃符上,据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则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宋代以后,中国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进入清代,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摘自《维基百科》)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是后来对联的产生在文字上的原始积累。

B.成为后来对联的产生在文字上的原始积累。

C.为后来对联的产生在文字上做了原始积累。

D.在文字上成为后来对联的产生的原始积累。

2.对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桃符”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

B.她们是顺从地替带工赚钱的“机器”。

C.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他们难得的佳肴。

D.这一点,在“管理”上是极有利的条件。

3.文中面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对联因为是由格律诗的对偶句和骈赋的俪句发展而来的,因此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

B.对联就是由格律诗的对偶句和骈赋的俪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因此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

C.对联因为是由格律诗的对偶句和骈赋的俪句发展而来的,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因此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

D.对联就是由格律诗的对偶句和骈赋的俪句发展而来的,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

高一语文选择题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